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章 造反起义1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是几年时间,蒋斯千历经店铺生意锻炼,越来越老练,他每天与各色顾客交流,多少学会了揣摩人的学问,揣摩人的学问,古称看相算命,现代社会赋予它心理学的术语。

    明白他人心事,才可以掌握事事的主动,在各种利益矛盾中谄媚于关键时刻,或者,制敌于先发之中。

    因此,古往今来,大凡聪明人,都是掌握一定相术心理学技能的人物,得天下与生活出精彩人生的业绩,都是源自这种聪明人物的创造。

    所以,蒋斯千经常转动大脑看外面,瞅多数人依然愚笨,知道自己可以凭借聪明脑袋,生活出一条富裕道路。

    他只需要静静等待时机,当周家人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是他崛起时刻,成为溪口村的财富新贵,属于自然中的本能。

    他接触客人多,可以获取很多不同的新闻气息,关于经济,关于官场,甚至有关满清鞑子们的事情。

    他虽说只想挣钱,并不想关注太多外面的世界,但外面的动静,却牵动他本能上的每一根神经。

    由于官盐专卖的限制依然存在,他不得不观察鞑子贵族们的动向,生怕他们眼红民间财富,真敢捣毁玉泰盐铺,再以私自贩卖食盐为借口,敲诈光蒋斯千这几年间辛苦下来的银两,甚至,直接要了他的命。

    虽说他可以辩解说,盐铺是周家人开的,他只是个小小打工仔,杀头坐牢的事情轮不上他,但他也知道清朝鞑子既残暴也无情,收拾了周家,未必看在举报有功的份上,放他一马,照样抓他甚至杀他。

    所以,盐铺事情一旦翻船,蒋斯千只有打掉牙吞进肚,不打算出卖周家人,不是他爱周家人,喜欢感恩周雪人的冷酷。

    他爱李胜芳,担心朝廷盯上周家人,心爱的情人势必跑不脱,被当作周家分子,一并处理。

    不过,所有的假设都是猜猜而已,清政府为了太平天国的事情,正在伤脑筋,压根关注不到小小的食盐生意上,他们的统治权才是天大的事情,余外事情,不值得一提。

    当然,蒋斯千不是死心眼,知道权力影响经济的厉害关系,并不敢闷头生意里,两耳不闻天下事。

    所以,蒋斯千一边关注清朝的权力动向,一边打探太平天国的进展情况,天平天国已经起义数年,闻听声势浩大,似乎有取代清朝趋势,不管清朝继续,还是太平天国上台,他需要做好两手准备,随时转换身份,适应生活要求。

    他虽说闻听太平天国残暴,杀人不比清朝鞑子手软,但他不认为自己也会被长毛杀头,自己毕竟是贫民,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没有成功夺取政权前,为了制造群体效应,一般都是杀富济贫,来呼应更多民众加入革命队伍。

    只有那些真正的土匪队伍,才会不分贫富,见到百姓,稍有不顺,即行杀害,令他们孤悬于百姓之外,成为全体人民的敌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气数不长。

    蒋斯千凭自己的感觉,心里愿意长毛打过来,帮他镇压周家人,让他名正言顺成为玉泰盐铺的掌柜。

    同时,他会借机拉扯李胜芳一把,从周家手中夺回她,给她一个小妾名份,两人共同生活。

    也许心高气傲的李胜芳看不上偏室身份,同他吵闹,希望可以扶正,当正室,他不敢招惹李胜芳生气,她有恩于他,当上盐铺掌柜,全靠她当年提携推荐。

    于是,蒋斯千需要做通李瑶红的思想工作,让两个女人换个名号,李胜芳称为夫人或者妻子,李瑶红只能屈尊在偏室小老婆的身份上。

    假如李瑶红不甘屈服,不想配合蒋斯千如此安排,蒋斯千气急败坏中,向李瑶红发火下通牒,要么走人,离开蒋家,要么认可现实。

    当然,蒋斯千念及儿子蒋肇聪的面子,不敢过分强求李瑶红服软,只有转身做李胜芳的工作,最好拿周家的倒霉说事,提醒李胜芳万不可意气用事,忘记她的周家媳妇身份。

    万一哪天,长毛算细账,眼睛重新盯住李胜芳,按照长毛跟着清朝鞑子学株连的坏毛病看,李胜芳难逃噩运。

    本着躲藏为上的精神,李胜芳需要委曲求全,纵使窝在蒋家当丫鬟,也是保命的一件幸事,何况!蒋斯千让她当小老婆,公开身份仅次于李瑶红。

    李胜芳一旦嫁进蒋家,凭借她的姿色与头脑,两样皆不如她的李瑶红根本不是对手,加上蒋斯千的外遇感味深厚,里里外外,脑袋里装满李胜芳的身影。

    于是,实际生活中,只要蒋斯千喜欢李胜芳,她还得享受大老婆的待遇,李瑶红原来就怕她,同住一家后,更得给芳姐面子,自己不得不继续丫鬟的角色。

    不过,这些假设都是想想而已,现实生活中,蒋斯千到死也没有娶上李胜芳,倒是周家真的被长毛干掉了,只是留下了李胜芳,因为她漂亮,开到溪口村的长毛小头目一眼看中她,不管她愿不愿意,只是唤了兵士抬走。

    长毛的一只队伍在1861年的夏天杀到奉化城,刚接近夏末,气温稍稍下降,乡下树多草密,比起城里的气温更低,好像一个自然空调,更适宜人消遣。

    太平军经过一番不大不小的城门大战,驻守奉化城的清军主力佯作不是对手,四散溃退,只有半营鞑子军卖力苦战,可惜人少不成气候,在长毛大军的四面包围中,基本上一个不漏,全部战死。

    清军中的汉军甫一开战,大部分官兵脚底抹油,溜之大吉,留下鞑子军人孤军奋战,真正体现出满汉两家人的既成现实。

    大家都烦恼鞑子贵族作威作福,关键时刻,鲜有人愿意卖命清政府,假使清朝大把撒钱,看在钱的面子上,或许有亡命之徒愿为之效劳。

    就像现代战场上出现的雇佣兵一样,完全为钱而战,不分道义正邪,只把战争当作一种生活的饭碗,类似于贩毒抢劫的匪徒,风险虽高,却可以在万一不死的机会中,美美发上一辈子也难以赚到的财富。

    只是没有精神追求的战争,委实缺乏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所以,单纯依靠钱去笼络人心,也只是昙花般的人际效应,在众人推墙的洪流下,**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寻找下台的路数。

    要说太平军打击清军犹如摧枯拉朽,并不是太平军力量强大,却是清军中的汉军根本不想打仗,不想为单纯的鞑子贵族政权卖命。

    因此,清军只要和太平军交上火,汉军马上自动溃散,甚至投降太平军,希望可以借助太平军之手铲除丑陋的鞑子政权。

    所以说,太平天国的初期崛起,委实不能说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杀开一条血路,而是全国人民的无声支持,清军中汉军的默契配合,才促使太平军声势震天,一路杀到南京,建立门户政权,力图全国。

    只是领导太平军的一帮人中少有读书人,政治视野走不出基层小民贪图享乐的井底之误,看不清全国人民心中的意图,摸不透貌似强大的清军实则无兵可战的实际情况,空空辜负人民与汉军的热血期望,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

    太平军攻占奉化城,扫光平日里作威作福的鞑子后,奉化城百姓一片欢呼,似乎明媚的春天业已降临,大家可以开心生活,安心经济。

    尤其城里几个颇有名望的士绅,对汉人出身的太平军还是怀抱极大的热情与期待,希望在他们的领导下,可以根除奉化人民中长期弥漫着的各种丑恶现象。

    鞑子主政时,只会依靠各个环节的痞子烂货去强力控制,施展残酷手段压抑正常人性,现在,太平军过来,或许可以为民伸张正义,弘扬固有的孔孟精神。

    于是,长毛军正式进奉化城那天,城里士绅忙聚在德财银铺老板张德水家,知道他不但有钱,更有人气,因为爱做善事,普通人间多有好口碑,让他出头面见太平军,看在基层民众不恼怒他的基础上,取得太平军的欢心应该不难。

    假设张德水获取太平军信任,整个奉化城中的官商们,情愿拜他为临时老大,出面说和太平军,只要不算大家在清政府时代的旧账,大家情愿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权财,割点肉,放点血,都是小事情,只图和谐圆满,别再重演冤冤相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