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93章 屏风样画

    秘密在哪儿?就在龛栊位置。

    这款八扇屏,并非整雕,而是拼合组装件。它的边框、上下镂雕、中部浮雕面、底足,都是榫卯结构拼合组装。

    之所以这样,原因有二。

    其一,紫檀无大料,这是人所共知的,所以采用尽可能大的板料拼合;其二就是可以多雕工同时进行,能省不少的工时。

    散件组装完毕之后,再统一髹漆,遮掩部件之间的缝隙。

    也许是擦拭时过于用力,也许拼装时内衬板小了少许,李承在上午检查藏品时,意外的发现,第四块屏风后面的衬板露出一丝边缘缝隙,从缝隙中,又能隐约见到一丝黄毛边。

    这就有意思了。

    屏风中部是花鸟正面雕版,组装时为了嵌合紧密且使得屏风看起来厚重,后面加上一块稍微小一点的衬板,如同相框和油画框,背面加衬板一样,这种设置很正常。

    但是,出现黄毛边,这就不正常了!

    面板和衬板,都是紫檀木拼合,中间为什么会出现绢帛边?

    当然,有很大可能是实用丝绸绢帛之类,隔在两块木板中间的夹层,让整体变得致密。

    还有一种可能,这丝绢,就是雕刻时所用的样画!

    要说明一下,内务府造办处,在制作各类御用贡品时,都有固定的花色与图案,必须严格按照样板画来执行,木雕同样如此。

    想象一下画面,右边是木雕师傅在雕琢檀木版画,他的左边,极有可能摆放着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他所雕刻内容的样画,一比一大小!

    有没有可能这块贴有样画的木板,就是屏风的内衬板?然后被工人连样画一起,合进屏风呢?

    有这种先例,而且可能性不小。

    2006年,中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搬运紫檀木雕云龙纹嵌玉石座屏风时,不慎失手,摔成几大块,意外的发现内衬板上沾有屏风样板绢画。

    为什么要在内衬板上沾有样画?

    就是为了防止摔坏,便于修理的——样画如果跟着屏风走,很容易混入宫廷庞大的资料库中,若是摔坏,一时间还真的难以翻找,年头越久越难找。

    又因为髹漆密封好,样画不易毁,于是,负责内务府的那些宫人,便索性将样画贴在内衬板上,真正做到即摔即用,无需翻找。

    李承也是因为记忆中的这则新闻,联想到样板画上!

    那么又来问题了,这幅样板画很贵重么?否则李承怎么如此心焦,甘愿出大价钱包圆整个维吉尔家族的东西?

    呵呵,看看屏风上的落款李鱓(音善)《瑞兽图》!

    李鱓,扬州八卦之一!

    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出生于书香世家。

    李鱓为南宋名臣李纲一系子孙,又系明朝神仙宰相李春芳的六世孙。祖父李法虽五官职,可其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等人唱和,工书法,善诗,颇有名望;父亲李朱衣担任过文林郎,学识不错,当地贡痒。

    李复堂二十六岁中举,二十九岁因画而显,受康熙皇帝擢拔,南书房行走,成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为康熙绘工笔花鸟。

    南书房这个地方,在字面上看,它是个读书处,事实上当日它是皇城里的皇城,中枢内的中枢。

    康熙九岁登极,当时议政大臣的权力极大。康熙渐长,在除鳌拜以后,为缩小议政大臣的权力,亲理朝政,并建立南书房于乾清门石阶下,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

    南书房显然是皇帝亲信的秘书班子,智囊团聚会之所,所以,在南书房行走的官员,无定员,也无品级的限制,往往炙手可热。

    此后几年,也许是他人生最高光时刻。

    随即,霉运到来,以忤大吏罢归——得罪大官被一捋到底,两革科名一贬官!

    最后沦落到扬州卖画为生。

    时至此,他已经迈入中年,由工笔花鸟,转攻写意花鸟,与同乡人郑燮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呵呵,两个卖画为生的苦逼。

    若无这段曲折经历,历史上也许就没了扬州八怪之李复堂——昨夜老夫曾大嚼,临风一吐有新诗。

    好狂!

    李承用裁纸刀小心的割开衬板缝隙上的黑紫色漆面,又用螺丝刀小心撬开这幅衬板。

    哈哈!忍不住一阵大笑!

    赌对了!果然是绢画《鹦鹉寿桃图》,内容与第四屏封面雕刻,一毛一样!只是,绢画价值更高,底部有款:臣非老画师;钤印臣鱓之印。

    非老画师这一题款,后世颇多争议。

    有理解为自谦,意思我还年轻,稚嫩;也有理解为自得,我年轻,画艺尚且如此,你们这帮老;第三种理解则是出自内心表述,终老画坛,非我所愿也。

    这也许是李复堂的一种心机吧,毕竟作为一名年轻的宫廷供奉,相见皇上并不容易。希望这种特立独行的留款,让皇上关注到自己,并非不可能。

    这幅画作,与屏芯等大,典型的样画!

    李承之得意,并不仅仅为了这幅画,而是为了一套样画——既然第四屏有李复堂绘制的样画,那么其它七屏,应该也有!

    一套八幅!

    尽管不是李复堂鼎盛之作,但这套画,源自宫廷,自带皇家加成,上拍时其价值未必弱于他鼎盛之时的作品!

    单是这一套八幅李复堂工笔花鸟,就足以把今天支付的两百万夕元收回!

    绢面面鲜艳无比,如同新画,这漆封效果,杠杠的!

    不对,赶紧用录像机记录下来,这幅画的绢面簇新,若无记录,九成九可能会被人误以为赝品!李承旋即惊醒!

    老吴!老吴!李承从侧室探头喊了两嗓子。

    正在指挥卸货的吴卫忠,很快进来,东家,什么事?

    赶紧安排人,两个事:去下面超市买宽幅保鲜膜;还有,找台录像机来!快去快去!保鲜膜自然是防止绢面快速老化,毕竟时隔三百年,来不及解释,挥手让吴卫忠安排人去。

    一看李承的神色,吴卫忠就知道,得,自家老板捡漏了,难怪要把这八扇屏单独放置。

    这两年,没少见李承捡漏,原本还以为他运气好,后来渐渐明白过来,东家捡漏,还真不是运气!

    捡漏,需经验、眼力、性格细致,再加上一点点运气,四者缺一不可。

    难怪年纪轻轻,就有这等让人仰望的成就!

    掠过吴卫忠的敬仰不提,李承这会在琢磨怎么把这幅粘在衬板上的绢画,完好无损的取下来?没错,这幅绢画是用骨胶粘在一块厚约两公分的紫檀拼合板上。

    用裁纸刀沿着边角挑挑,还行,毕竟三百年过去,骨胶钙化,基本上没什么粘性,绢面没有因岁月而灰化,质地颇有弹性,缝隙间能下刀。

    李承自己去厨房找来几根长筷子,穿过缝隙,一点点向内平直的推动筷子。

    十多分钟后,吴伟和吴卫忠都回来了,有了帮手,取画的速度更快。霍德爵士家的藏品,其他人继续搬运,三人窝在房间中取画。

    八幅李复堂工笔花鸟图,终于在傍晚时分,全部取出来,并用保鲜膜处理好。

    纵幅一米二,宽幅四十五公分,每一幅下面都有钤印和留款,绝对是李复堂年轻时的精心之作。八幅并列,赏心悦目!

    湖石、石榴、乌鸦、梅花鹿、仙鹤、松树、梧桐、芙蓉、鹭鸶、松鼠、葡萄、鹦鹉、寿桃、绶带鸟、菊花、翠鸟、芦花、水仙、梅花等物事。

    每幅主题基本一致,以花卉、禽鸟或走兽、湖石或岩石为主要装饰,湖石之侧每每绣以各式花卉、花树,树枝之上每每立有各式禽鸟,树下或有梅花鹿、松鼠、水鸟等。

    屏风木雕只是取其形象,真正用色之美,还得看样画!

    绢面用色淡雅,蓝色、青色两种颜色特别引人瞩目,犹如一幅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作为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以矿物颜料石青和石绿为主,适于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在古代绘画艺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色彩,在紫檀屏风木雕上,难以体现,但屏风画为浮雕,有立体感,刀工劲道。现在,八幅绢画与屏风上的内容,一一对照,各有风骚,委实精彩!

    如果屏风与绢画一体拍卖,绝对震撼世人,不得不说是极上之品。

    李承非常满意!

    长长地伸了个拦腰,又拍拍吴卫忠的臂膀,嘱咐道,辛苦你,再去一趟维吉尔府上,清点一下没有搬运完的货品。

    原本还想着陪兄弟们喝一杯,现在不成了,我应邀去李汉翔导演家晚餐,不能迟到了。

    吴伟点头离开,李承与吴伟,将这八幅李复堂的作品暂存在房间中,明天再送去装裱,——其实李承自己就能装裱,只是没时间。

    至于卸下来的衬板小事,回头调点老漆,重新装上去即可,对八扇屏这种大件而言,不算大破损。说不定还因为传奇的发现,而有所增值。

    洗了个澡,又去二楼存放家具的房间看了眼,里面已经堆得满满当当,据说还有大约十多件家具在维吉尔家没能搬运过来——稍后他们送过来。

    李汉翔的家在九龙油麻地弥敦道,还要过海,肯定堵车,想想都让人头疼。

    果然,堵在海底隧道时,接到李殿朗的催问电话,怎么还没到?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