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92章 小小较量

    小集市还在,走了两个摊主,还有五辆三轮平板车藏在树荫下。

    五个摊主正聚在一起,就着卤菜和啤酒,其中就有卖货给李承的老于。

    见到李承俩人过来,老于脸色灰白——真的走宝了!

    实在是老帅哥徐,那张脸太有辨识度,这些摊主就没有不认识这位考古研究所所长,就如同二十年后卖古董的小商贩没有不认识马嘟嘟一样。

    见着两人径直来到自家摊位,老于连忙起身,走宝一次不丢人,这次一定要找补回来!笑眯眯迎上去,徐所长好!我家的东西不错吧,这位小哥最清楚!

    其他四个摊主,一见徐恒兵,也纷纷起身。

    徐馆好!徐所好!徐所要不要喝一杯?

    哎呀,徐所,帮我看件货呗,是好东西的话,我低价转给馆里!

    李承捂额,四人喊出四种话,老徐这张脸在云州不可能捡到漏的,凭他水平再高,最后一位竟然还把他当成免费鉴定师。

    徐恒兵竟然一点也不恼,虽然叫不出他们名字,还是一一点头回应,甚至还对那位求鉴定的摊主笑着招呼,好啊,一会我去看看,可别拿赝品糊弄我哦。

    额,这态度,这亲民,甩李承五条街。

    徐恒兵笑容很真诚,五位摊贩虽然眼神中带有小农民般的狡猾,可对徐恒兵的尊敬,那是不打折扣的,而自己呢?

    李承怔住,看到眼前这一幕,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最大缺失——人望!

    师傅的人望,是学识累积起来的,振臂一呼,侠州学界从者众。

    四叔的人望是资本累积起来的,在资本市场一跺脚,侠州股市肯定要波动几次。

    自己呢?

    这两年在侠州混得还不错,可是自己有人望么?站在上下摩罗街交口,振臂一呼,从者云集么?只怕喊破喉咙都没人理吧!

    嘿,阿承,想什么呢?你就在这堆玉器中买的?

    被徐恒兵打断思绪,李承瞅瞅面前的老农,点点头。

    徐恒兵一阵扒拉,自然什么收获都没有,有点郁闷,见李承还在站着,招招手,发什么呆?这几个摊位都找找看,指不定还会有收获的。

    他又回头对这五位摊主做个拢货的手势,把你们的存货都拿出来,我和阿承过一遍,有价值的,会帮你们挑出来。能进博物馆的,我带走,价格别太黑。

    哦,实在是有范儿!

    根本就没提,你们那些是赃物,或者说超年限,不能卖的大道理——这时代古董交易就没有一个是干净的,怎么说?

    五个摊主,过节一样,一个个笑嘻嘻的,连老于因走来而的死人脸也堆起笑容,还真的将存货全部翻出来倒在平板车上。

    阿承,辛苦一下,帮我挑拣挑拣。指挥李承干活,似乎天经地义一般,又指指这几个摊贩,对李承说道,都是出来讨生活的,顺便帮他们分分类。

    似乎担心李承不能服众,又介绍道,别看阿承年纪小,他可是侠州饶固庵先生的入室弟子,师出名门。上午捡的那块玉璧,你们别不服,人家就是有这眼力!

    真是多谢徐所,多谢这位小哥!哪能呢?饶老的弟子?难怪擦身而过都能看见那块玉璧,眼力绝了!一时间,这几名摊主陪着笑脸恭维道。

    真心佩服这位徐师兄,只是五个摊位上,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两三百件吧?这要鉴定到什么时候?李承苦笑。

    好在徐恒兵也不是那么古板,说道,邮票、像章、小杂件之类的,就不用鉴定,只检查玉器和铜器,快得很。

    那还好,起码砍掉一半。

    平板车一字排开,李承从左到右,徐恒兵从右到左,开始鉴定这些摊主的货品。

    徐恒兵对李承的鉴定水平很好奇,李承对他,同样感兴趣。

    要知道,商承作的鉴定水平非常高,国博、楼博、深博,有至少两百件文物是上老捐赠的,其中百分之六十,是高品质高价值古董,国家一、二级文物。像楼博的镇馆之宝千金猴王砚,就是老爷子捐赠的(也有说是卖的)。

    他的六十年老友容庚,在鉴定捡漏方面更有心得。生财有大道,成名有捷径这句话就是他说的。

    容庚以一介书生收藏青铜器和字画,资力不足,靠的是眼力。人家看走眼的,他就以平价购入,再用十倍的价钱卖出,此之谓生财有大道。

    原本是想传授收藏养藏的经验之谈,可在特殊时期,这句话被人揪了辫子,受罪不少。

    徐恒兵作为商老的关门弟子,鉴定眼力绝对不弱,否则也不可能如此自信的说帮这些摊主的货品分级。

    李承朝他那边瞅了一眼,果然,鉴定手法很独到。

    两两鉴定,一块玉珏,一块玉环,在手掌心揉一圈,然后对比着照照太阳,再翻过来照照,然后那块玉环很随意的扔在一边,应该是劣质品,而那块玉珏则被他握在手中,继续和下一块玉器对比。

    李承很快明白过来,这是对比法鉴定!

    详细解析手法原理如下:两块玉器对比,选择质量更好的一块作为基准,再用其它的玉器与之比较,质量差的往后排,比基准线好的往前排,绝顶的好器,单放。

    简单、快捷、高效!果然有一手!

    这种手法不太强调玉质,更看重韵。

    这么说可能有人不太理解,其实,古玉或者仿古玉,都不太看重玉质。

    认真想想就明白,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即便到了汉唐,真正的和田玉,很少,不是每个部落都有周襄王西游昆仑的实力!基本上都是地方玉,强调什么玉质?不是扯么?

    因此,他的鉴定手法,毛问题没有,妥妥的。

    韵又是什么?

    这东西有点玄,就像看一幅画,你说不出来它为什么好,但是看着就是舒服,这就是韵。可以把它理解为气质,理解为顺眼的感觉,理解为意趣风味,都没错。

    对韵的感觉培养,无它,多看多上手!

    李承鉴定也看韵,画作的神韵、铜器的气韵、瓷器的雅韵、杂项的灵韵、家具的意韵不一而足,但是,在玉器方面,他显然没有徐恒兵这么牛——关键是没有徐恒兵那么好的上手机会!

    因此,他采用的是另外一种快速鉴定法。

    将面前所有的小玉器,全部平摊在摊位上,将个别非正面的,翻过来,手掌在这些玉器上面来回磨蹭,将感觉很涩的玉器全部挑出来,扔在一边,没什么价值。

    如此一来,一半多的明显劣质、毫无价值的玉器,被他筛掉。

    剩下的一小半,大约十枚出头,品质稍稍出色一些,多少有点价值的,被他逐个拿在手中搓揉,有个别的会拿起来对着阳光照一照。

    额,他走的是触觉鉴定。

    玉,是最容易被皮肤感知出好坏的,好的玉器与劣质玉器,手感完全不同。

    只有他认为触感特别不错的,他会挑出来单独看韵看色看质地。

    刚才不是说古玉或者仿古玉不用看质地么?这不矛盾吗?

    一点都不矛盾!

    仿古玉和真正的古玉,给人的触感,同样不一样!

    不信?做个小实验——拿一枚古铜钱,清朝的就行,放在手中感觉一下,然后拿一枚当代的壹圆硬币,再试试,两者给人的触感,差别很大。

    李承将第一个摊位三十二枚各色玉器鉴定完毕,抬头时,正撞上徐恒兵的目光,他笑着对李承晃晃大拇指。很显然,他刚才也在关注李承的鉴定。

    李承的鉴定方法,当得起这根大拇指。

    相比徐恒兵察韵鉴定,李承的触觉鉴定还捎带着对玉器质地有所感知,因此说,要比徐恒兵的鉴定更精准。但他的鉴定方法同样有个毛病,很难对大面积被筛除的伪劣制品,提供价格阶梯参考!

    两种鉴定方法,最终锁定的目标,都是极致精品!

    李承这一摊玉器中,有十枚还算正玉(没泡过药水),有点价值,只有一枚价值不错,就是李承手中的这枚红皮河磨玉。

    河磨玉就是岫玉中的老玉(岫玉分两种,另一种为岫岩碧玉),色泽淡黄、白地,上品的河磨玉还是很珍贵的。

    这是一枚仿龙山璇玑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仿。

    璇玑玉是龙山遗址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文化符号,是龙山文化的典型玉器。形状像长牙的璧,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飞翘的牙,间距相等,很像向右运动的齿轮。

    1928年,龙山遗址被发现,这种飞翔的齿轮玉器一现世,立即引起全球考古界的目光,都在猜测它的用途,它与牙璋一起并称古代东夷民族的艺术瑰宝。

    当时和国、夕羡不少藏家,纷纷以求得一枚璇玑玉收藏为荣。

    这也就导致大量仿品出现。

    李承手中这枚,就是璇玑玉出土不久后,民间制玉高手用玉质较为接近的河磨玉,仿制出来的成品。

    虽然是仿制品,但并没有泡药水,另外,现在河磨老玉,市场价值也不低,再加上这造型李承打算买下这枚仿制的龙山璇玑玉。

    李承将这枚玉器单放在一边,有徐恒兵珠玉在前,他也不好意思做小人,笑着对这位胖胖的摊主点点头。

    这这能入馆?

    显然,这位摊主理解错了,双手捧起这枚玉器,如同珍宝,惊喜的嘴巴能塞梨。

    老仿。李承一句话把他打下地狱!

    啊?那摊主难以置信,不死心,不是不是的,那您怎么单放?

    河磨玉,品质不错,虽然是老仿龙山璇玑玉,在你这一堆玉器中,就它品质最好,值点钱。稍后自己还要买,李承也不想说的太好,将信息提炼一下,以陈述的口气说出来。

    本质上,李承依旧还是个商人,尽管他被不少品质高尚的人感动!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