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1章 90微米和130纳米,芯片再难也要自己造!(1/7)

    第152章

    宝山区,华力半导体晶圆厂。

    周国柱陪同张阁,在晶圆厂方面的带领下,参观了这个占地260多亩的厂区。

    最终,一行人来到了一间会议室中。

    到了这里,人已经很少了,除了天海府的领导,和张阁的随行人员,就只剩下晶圆厂的一群高管专家。

    由于半导体晶圆厂的保密性,所有的记者此时都被排除在外。

    眼看即将正式进入谈判环节,周国柱忍不住问道:“张先生当真打算投资华力半导体?咱们是自己人,也不瞒你,这个项目自88年建成以来,已经连续亏损九年了。”

    张阁笑道:“正因为连续亏损九年,未来很可能还会亏损九年,甚至是十九年,所以我来了。”

    他摊了摊手,有些自嘲地笑道:“我总不能每个投资都想着赚钱吧。

    晶圆芯片现在我们是可以进口北美和欧洲 的先进产品,但是只要西方那些掌握了核心底层技术的上游公司愿意,他们随时都能够切断我们的供应链。

    我们的下游制造产业做得再好,人家上游一断流,我们整个行业都要崩塌。

    晶圆芯片必须我们自己造,所以像这种赔钱的投资,我不投,还会有谁同投呢?”

    众人闻言都是哈哈大笑。

    所谓晶圆,就是还未完成切割的芯片半成品,一块晶圆可以切成多个芯片,而芯片则是由N多个半导体器件组成。

    在未来信息智能化时代,芯片的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覆盖全行业各个领域。

    特别是生产晶圆的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既然是打算做底层技术,张阁就要做的极致,自己做芯片,然后还要自己开发系统,即便投入再庞大,亏损再多,也一定要做。

    华力半导体是从88年就开始,就被国家重点扶持的科技项目,也是国内最早开始做晶圆半导体的项目之一,之后更是搭上了“908工程”的快车道。

    但可惜的是,国内的晶圆制程技术,也就是光刻机,比世界最先进水平落后七代以上,在国内可以说完全没有相关基础,就像当年造蘑菇弹一样,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

    到如今,已经过了九个年头,投入几十亿,仅仅建成了五条晶圆生产线,能够制造七英寸晶圆,98微米级芯片,主要用于内销,在国外完全没有市场竞争力。

    因此华力晶圆厂每年都是亏损,国家那点补贴根本不够,只能想银行贷款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如今已经是债台高筑。

    而国外,早在1985年就已经掌握了193纳米芯片的制程技术,并且最近已经取得了制程技术上的突破,即将进入130纳米时代!

    “张先生,你觉得咱们厂怎么样?”

    说话的是华力半导体晶圆厂厂长曹康,他身边还坐着几名晶圆厂的技术专家。

    “国产芯片最大的难点,就是光刻机。之前我看到的那几台光刻机,应该是70年代国外淘汰的老产品,现在还能够正常运转,并且还能将它加以改造,制造出90微米级的芯片,说实话我很惊讶,并且很佩服咱们的科学家。”张阁说道。

    整个260亩的工业厂房,占地很大,里面的设备看起来也很新,但光刻机国内没法生产,用的还是70年代的德意志产品。

    两个字:寒碜。

    除了一些国企会政策性采购之外,民营企业只会向国外订购……所以华力半导体根本没有市场可言。

    这家晶圆半导体厂,唯一值钱的就是厂里600名技术人员,以及 人的专家组成员,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在追赶国外的芯片技术,且已经长达九年。

    听了张阁的话,坐在对面的技术专家们开始说话了。

    “惭愧,国家花费巨资投建这座晶圆厂,是希望能够摆脱国外供应链的束缚,生产出咱们国家自己的优秀芯片。但国外技术更新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国家很重视这个项目,前后拨款30多亿才建成这座厂,后来又陆续拨款二十多亿,厂里的每一个技术岗,至少都是大专毕业,所有人都是满腔热血。我们日益业绩的研究、工作,可谁想,辛苦几年生产出的产品,拿到国外去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力。”

    “为了维持技术研发和工厂开支,我们只能向银行借款。我们想要购买国外更先进的光刻机,或者引进相关技术,但北美的禁令是,高端设备不准卖给唐国,光刻机更是属于最严格的管制范围。”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啊,我生产出来的芯片,根本得不到市场的认可。”

    专家们大吐苦水。

    他们知道张阁是真正的天才,所以也没想过隐瞒他任何事情。

    张阁听了暗暗点头,光刻机代表着人类最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几乎3到5年就会出有新的突破.. ......

    而这些最先进的技术,大多都被国外资本寡头所垄断,比如高通、德州仪器、AMD,英特尔等等。

    芯片这个行业,有市场才有资金,有资金才能升级技术。

    在97年国产芯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0%,更别提国外,因此国产芯片赚不到钱,也就没有资金招揽人才,升级设备和研究更加先进的技术。

    这几乎陷入了一个循环怪圈。

    一家企业,仅靠国家资金扶持,不能自己造血,又没有人才加入,工资又少,根本坚持不下去。

    国内许多一腔热血想要制造出先进国产芯片的科学家们,长年累月面临这样的窘境,最终只能出国,要么就是转去民营。

    都活不下去了,还不能自寻出路么?

    而这家晶圆厂最坏的结果,就是破产,然后被废弃掉,没有任何价值,只能卖废铁。

    现实就是这样。

    高精尖行业的马太效应,比其他行业更加严重。

    银行借款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利息,不可能永无止境的把钱拿来填无底洞。

    “银行负债有多少?”张阁问了一个极其关键问题。

    “56亿多。”

    曹康长叹了一口气,道:“加上祖国近十年的扶持,这座厂的总投资接近百亿啊!我们就没有干出什么好成绩,现在银行也已经拒绝借钱给我们了。”

    这个厂长说着说着,眼眶都红了,似乎下一刻就要嚎啕大哭。

    张阁没有做任何表示,5.6他不会表现出太多的同情心。

    也没有人仅靠几滴眼泪,就能让他放弃几十亿的利益。

    而且他有点不爽的是……他发现,眼前这个家伙是在演他。

    面部肌肉很僵硬,一点不专业。

    所以,眼前这个曹厂长,在耍小心机,想博取自己的同情!

    “张先生,你怎么看的?”周国柱开口问道。

    “厂里的工人很值钱, 人的专家组更是宝贝,至于其他的设备,在我眼里没有任何价值……”

    张阁手指在桌子上点了点:“我简单核算了一下,地皮加设备,再加上这些技术员,最多值30亿,也就是说你们的负债率高达186%,资不抵债啊。”

    听到这话,整个会议室中的人,脸色都很不好看。

    “这座晶圆厂你们准备卖多少?”张阁突然问道。

    (求鲜花,大量求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