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三章 谋定而动,野心不会止于小小青州府!

    “我想的是,种植一些青叶子菜,毕竟百姓们整日里喝粥啃饼子没点青叶子菜也不成。”徐妙云道。

    朱榑摇了摇头。

    当徐妙云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脑海中便立刻想到一物来。

    他坚定无比的说道:“种番薯!”

    “番薯?”

    徐妙云愣了神。

    她在应天的时候,魏国公府中是有农庄的。

    所以大明的农作之物里面根本没有这个名字...

    “这是什么?”

    朱榑解释道:“番薯,也就是红薯。”

    “这东西的叶子可以当做青叶子菜吃。甚至包括藤蔓也能够架锅烧油炒菜吃。”

    “结的果实,动辄一亩便能够五六千斤,若是照顾得当,亩产万斤也有可能。”

    “最重要的是,此物可以晒干了成为红薯干,当作储备粮食,也可磨成粉,蒸制成为面食。”

    面食虽然难吃,但若是遇到灾年,这东西能够救一家老小的性命。

    回顾史料记载,华夏的红薯来源于南洋,一位名叫陈振龙的商人冒死带回了一根藤蔓。

    回国之后,程振龙就对红薯进行了试种。

    试种证明红薯可以适应干旱的土壤。

    在福建大旱时,陈振龙上书官员大规模种植红薯,竟然在灾年取得了大丰收。

    之后红薯传入各地,成为度荒充饥不可或缺的粮食。

    亦有古籍记载,荒年中,“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亩产五六千斤?甚至还能万斤?”

    徐妙云惊讶的合不拢嘴。

    在她的认知之中,亩产谷物亩产都在三百斤左右,遇到灾年,再来个大减产,百姓们甚至连饭都吃不饱。

    你说现在有亩产五六千斤乃至万斤的农作之物?

    徐妙云不是不信,而是相信了之后,太过吃惊。

    毕竟对于朱榑的能力她是见识过的,曾经在应天之时,他种植的番茄就挺好吃的。

    还有那什么辣椒,炒菜之用,倒是一绝。

    “我去弄些种子,到时候再将种植的法子交给你,你带着妇孺种了就是。”

    “哦对了,咱齐王府的大农庄也不能荒废了,可以按照你的法子种植一些各种菜品来,种子什么的我储藏的都有。”

    “种植之前,记得要施以化肥。”

    “化肥?”

    “嗯,就是石油特殊提炼后的东西,可以用于农作之物,施用之后能够让农作物增加产量。”

    “不过,有一点要严控好了,这等农作物种植只限于我青州府。”

    朱榑想了想,又补充道:“这样吧,我调配一千兵马给你,必须写好契书,以后若是有了收成,不可转卖到外地去,需由我齐王府统一调配。”

    朱榑的想法很简单。

    虽然他的大志向乃是整个大明,但步子还需迈稳一些。

    先把属于自己的老底子整扎实了,然后在步步稳赢,缓步朝着四方迈进。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看朱榑说的严肃,徐妙云似也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所在。

    连忙点头道:“好。”

    出了屋子,朱榑便开启系统拼命的兑换了起来。

    身处青州,距离青岛湾很近。

    朱榑早已经忍不住的兑换了数艘大明宝船出来......于是乎他便将所兑换的农作物种子都安置在海岸一处大仓里。

    这样的话也不会引得他人怀疑。

    至此,从应天府到青州府所积攒的积分彻底被消耗一空。

    虽然系统积分彻底归零,但朱榑的心情是舒坦的。

    一切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就连最后一块短板也将会补齐。

    接下来,就该瞩目于大明宝船了。

    应天府皇城里的老爷子、太子包括满朝文武百官都禁海么?

    那好,我朱榑就自行开海。

    反正天高皇帝远,一时半会儿他们也发现不了。

    时间一晃而过又是一月过去。

    徐妙云亲自下田,恩威并施之下,顺利的将大棚成功推广。

    并且也将红薯种植成功,还配合着纵横交错的沟渠,一切就绪。

    现在各处都有负责之人,朱榑和徐妙云他们两人终于是清闲了下来。

    午后吃了饭,身处暖房。

    徐妙云伸了个懒腰,打了哈欠。

    朱榑抬头看了一眼。

    哎呦嘿。

    眼跟着这女人是水做的吧?

    前段时间整日里泡在田间,皮肤粗糙了不少,手上也尽是茧子。

    可就回府休息了一段时间,这肌肤又洁白如凝玉了。

    那双芊芊玉指白里透着红,煞是好看。

    “依照着殿下所提供的种植方式,我便培养了一批有经验的老农,这红薯已经猫了头儿。”

    “用你的话说,已经张出了茎叶儿了。”

    朱榑轻叹道:“只可惜的是,因为种子不足,还有一部分农田空了下来。”

    “已经做的够好了。”

    徐妙云来到朱榑的跟前,瞧了瞧四处无人,便大着胆子坐在朱榑的怀里头。

    “现在齐王殿下的号召力在青州府里可是极强的。”

    接着她似是想到了什么,笑眯眯的对朱榑说道:“尤其是那个张家妹子,对殿下您现在可是崇拜得很呢。”

    “张家妹子?谁?”

    “齐王卫指挥使张玉家的闺女。”

    “哦.......”

    朱榑坦然一笑道:“这不是更能证明你夫君我优秀不是。”

    ......

    与此同时,应天府中,皇城中。

    奉天内殿的正中位置,放着一巨大炭火炉子。

    可由于大殿内空荡,且还要保持通风,殿内的温度还是很低的。

    朱元璋端坐在案牍前,拿着折子觉得太凉了,便用两只手赶紧搓了搓。

    还是感觉不到一点儿热气儿。

    他扭头看了一眼自家老大,朱标这会儿更惨,双手冻的结了痂,肿胀的跟野蜂蜇了似的。

    脸蛋子上红的不正常,还有冻疮。

    “老大,来来来,咱爷俩儿各自搬个凳子坐在炭火前。”

    “遵父皇旨意。”

    朱标行礼。

    两人凑了上去,来到火炭前,不约而同的伸出手来。

    感受到暖和气儿,顿时舒坦的松了口气。

    可烤着烤着,朱元璋苦笑了一声道:“这冬日里难熬啊,烤个火前面热乎了,背后又凉飕飕。”

    “也不知道咱应天府的百姓们如何了。”

    朱标连忙回道:“父皇,儿臣已经命各大衙门全去各家劝说了,这烤着炭火必要开些门窗。”

    “至于其余的省份,儿臣也都让通政使给各级知府传了消息。”

    “嗯,这事儿你能想到咱前头,不错,进步了。”

    朱元璋毫不吝啬的夸赞道。

    “可是......”

    朱标迟疑了下。

    “如今大明各处只剩下一处还未曾传递......”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道:“是青州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