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十六章 每逢乱世,必有道士下山!

    新科举是以三项分数叠加累计,你的术数和格物不行,那别人同样也不行。

    这么一想,倒是反对声没那么大了。

    还有那些各地的大儒,连夜赶至应天府,想要替儒学讨个公道。

    结果被拽进宫里上了一课之后,全都心灰意冷的走了。

    这些大儒不够幸运,没有陈百生的定神符,疯癫者不在少数。

    要说最兴奋的莫过于匠户。

    圣旨下出之后,甚至在应天府内连放了三天烟花庆祝。

    直呼皇上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明君。

    身在皇宫的朱棣得知,只是摇头叹息:“若是没有国师,朕这辈子怕是也不敢这么做!”

    一场足矣留名千古的变法,仅仅闹了一个月,便渐渐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是变法对百姓有利无害!

    朱棣处理完最后一本关于新科举的奏折,终于是松了口气。

    接连一个月的忙碌,让他看起来很是憔悴,眼神却格外明亮:

    “少师,朕真没想到,这新科举竟然如此顺利。”

    “若非国师将满朝儒生辩的险些疯癫,陛下哪里会如此轻松。”

    姚广孝笑道回道,如今的他已经穿上了朝服,随手带着的佛珠不见了。

    “这倒是!”

    朱棣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起初自己都已经调集了兵士入城,就是为了防止百官暴乱。

    没成想却压根用不上。

    在儒学无用论一出,百官信心被彻底击溃,重振儒学,也得能把儒学这道大旗扛起来吧?

    这时朱棣放出了话,只要积极支持新科举者,三年内官位不会变动。

    如若不然,那就去同国师理论去吧。

    和国师理论?

    也得敢啊!

    为了自己项上人头和乌纱帽,百官更是积极的不得了,要是有人敢反对,他们第一个就冲了上去。

    “托国师的福,大明建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在大事上君臣一心。”

    “就连老和尚你都出山帮朕了!”

    朱棣难得有心思开了个玩笑。

    “陛下莫要说笑了,广孝只是还俗,当不得出山二字!”姚广孝一脸认真道。

    朱棣感慨道:“当初朕多次劝你还俗你都不答应,现在倒是主动穿上了朝服。”

    “那时臣以为天下已定,自然是无心再考虑尘俗之事,如今国师指出了大明这么多的问题,臣哪里还有脸面蜷缩在寺庙里。”

    “你这倒是提醒朕了。”

    朱棣正了正神色道:“那天朝堂上,国师只要点头,朕必定要举国推行道教,可国师为何不答应呢?”

    “国师不是说了么,修道者清心寡欲,不愿强求!”

    “那就更不对了,道教既然清心寡欲,为何国师还要为大明殚精竭虑。”

    闻言,姚广孝看着朱棣认真道:“陛下,你是不是从来没有了解过道教?”

    “朕当然了解,清心寡欲,顺其自然嘛。”

    朱棣说完又补了一句:“还有我命由我不由天,要敢同人争,同天争,这倒是和刚才那句话冲突了!”

    “非也!”

    姚广孝摇摇头道:“臣年幼出家,后来拜师道长学习易学,在道教里,这两个问题并不冲突。”

    “清心寡欲是指节制己欲,清心静神,这是一种对自己精神上的要求。”

    “并非不争,而是不与俗事相争!”

    “在修道之人看来,所谓的功名利禄只是过往云烟罢了,他们的眼中的对手只有天地!”

    朱棣恍然大悟,随后疑惑道:“既然国师眼中的对手是天地,那应该和那些和尚一样避世苦修,为何还要答应朕出山?”

    “顺其自然尔!”

    见朱棣一头雾水,姚广孝继续解释道:“顺其自然,是要让世间一切顺应自然运转。”

    “可儒学的盛行,让大明上下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打破了自然运转,国师身为道教大贤,定然不会坐视不管。”

    “入世,实则也是修行!”

    “还有这个说法?”朱棣有些不敢相信,这和自己认为只知道追求长生的道教似乎并不一样。

    姚广孝看着桌上的油灯,眼中倒影着熊熊烈焰:

    “商纣王暴虐,姜子牙入世,辅佐周武王建立八百年周朝天下!”

    “先秦苛政,各地骚乱四起,张良入世,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四百年!”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葛孔明入世,辅佐刘备建立属国,终鞠躬尽瘁而死!”

    “每逢乱世,凡有大才的道士,必然会入世,尽全力平定天下,使得一切恢复自然!”

    “如此,方为顺其自然!”

    “此谓,道也!”

    竟是如此!

    朱棣瞪大了眼睛,这种说法颠覆了他对道的认知。

    这么看来,一切似乎都说的通了。

    不过,国师这个道士,似乎比前几个更有雄心壮志。

    “那日你和国师打的哑谜又是再说什么?”

    “臣是想问问国师,既然儒这般无用,前元为何也要学儒,这似乎不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