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无论满清兵还是闯军,信阳城肯定守不住。

    就连自己的大帅左良玉都逃得远远的,自己麾下这仨核桃俩枣子能行?

    打定主意以后,杜忠明马上将心腹将官们都召集来商议,做好准备。

    会议刚结束,又发现闯王军来了,这一次,至少五百名骑兵,打着闯字大旗,也有打着李字大旗的。

    在周围转悠了一圈儿,离开了。

    接着,在东南方向,又出现了一股骑兵,人数在三十多人,打着罗字军旗,观察以后,潜伏到了附近的村落之中,距离府城只有十多里。

    一会儿,有骑兵过来,射上城楼一封书信,自称是罗汝才的部将杨荫祖,麾下大军三万,准备接收信阳城,希望守军不要自不量力,负隅顽抗,哼,如果那样,罗汝才军就会屠城!

    这边骑兵刚走,东边又有一队骑兵来了,百十余人,非常狼狈的样子,来到东门城外,要求开城:“鞑子兵八千铁骑兵突袭,总兵官刘良佐战败,两万人被屠,三千人投降,其余溃散,我等溃逃至此,请求收留。”

    “赶快打开城门,让我们进去,鞑子兵马上就到,那些家伙太可怕了。”

    这些骑兵,打着刘良佐的旗号,也是官军打扮,有毡帽,有鸳鸯战袄。

    这也是曹操派遣的骑兵。

    如果信阳开城,他们就在城门口突袭,斩获守军将官,斩首行动,并控制城门,给后续骑兵大部队打开缺口。

    信阳知府黄纯和守备官杜忠明商量了一下,拒绝了!

    这伙人来历不明啊。

    那些骑兵马上在城下破口大骂。

    随后,匆匆乡镇岸边逃走,临走,还在城下诅咒:“等一会儿,鞑子兵来了,你们会被人家杀光!”

    骑兵匆匆忙忙逃跑了。

    又一会儿,又有骑兵过来,数十人,这些也是官军打扮,却举着镶黄旗的满清军旗!

    到了城下,射出书信,要求守军投降,向满清帝国捐献一切。

    “我们是大清国前锋队骑兵,原来是刘良佐麾下,刚被收编,刘良佐总兵战士,两万多人被杀光,我们奉南征的奉命大将军阿巴泰之命,要求你们立即在一个时辰之内投降,同时准备五百名妖冶童女,一千名俊美少妇,一千两黄金,五十万两白银,否则,破城以后,鸡犬不留!”

    那些骑兵射出书信以后,稍等片刻,转回去了。

    不用说,这些人,也是曹操派遣的人员。

    这是疑兵之计,也是恐吓战术。

    用闯军,罗汝才军,官军,满清兵来轮番轰炸,吓唬信阳城内守军,打击他们的军心士气和坚守意志。

    曹操一直在远处协调指挥,等了一会儿,派遣五百骑兵,设置伏击圈儿,又调遣五十多人的骑兵部队去挑战。

    他的意图是,被反复恐吓以后,惶恐不安的守军暴躁易怒,一定会中计!

    小部队挑衅,钓鱼行动,将守军大部队钓出来,引诱到这边伏击圈,用骑兵主力击溃,再猛烈追击,一举全歼。

    就可以突击城防了。

    到时候,用一些人伪装守军骑兵败兵入城,不要太简单。

    不料,诱饵部队尚未出发,有人侦查到,一队骑兵至少五百余人,从城内出发,向着西北方向逃窜。

    接着,城门打开,很多百姓也哭爹喊娘,扶老携幼,从城门逃出,向四面农村逃去。

    曹操大惊失色:“快派人去询问,记住,我们现在是义兵!让土著兄弟向导。”

    很快得到消息,是守城的守备军官杜忠明弃城而逃了。

    百姓们也知道面对三方面强大的压力,肯定守不住城,不想被屠城,拼命冲破守军拦截,率先逃命了。

    一些官军步兵,一些义兵,甚至是一些小官员,都伪装成百姓,夹杂其中逃跑了。

    曹操处心积虑,设计了恐吓方案,只是没有想到,效果这么好,远远超出了期望,没想到,守城的官军这么渣男。

    他立刻改变了战术,“来人,派土著士兵去城下,就说赵家庄等十多村子联合义兵,愿意入城协助官军守城!”

    他还派人将赵太公担等人接来,去城内接洽。

    西北方向,杜忠明带着亲兵一边跑一边回头看,一边庆幸。

    “太可怕了,闯王,曹操罗汝才,刘良佐,鞑子兵,一群狼虫虎豹啊,幸亏我跑得快。”

    南下回归左良玉军受阻,他决定绕道北上,过黄河,逃往潼关孙传庭军。

    “知府大人,黄大人,咱们永别了,嘿嘿嘿。”

    和杜忠明得意洋洋完全相反的是黄纯。

    站在城墙上,被一封封书信轮番轰炸,脆弱的文官心理防线彻底崩塌。

    当得知杜忠明逃窜以后,他已经绝望。

    回到府邸,下令儿孙们收拾细软,伪装成百姓,赶紧逃走。

    他自己等着敌军到达,城破以后上吊自杀。

    “府台大人,府台大人!好事儿,喜讯啊。”

    “城南八十里赵家庄等百姓纠集义兵数千,愿意来襄助官军,入城守卫。”

    还有这种事情?

    黄纯惊喜异常,当场下令招徕,尽管这些义兵战斗力不敢恭维,毕竟聊胜于无,也算一根救命稻草。

    “快,立刻欢迎,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