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四十九章 慕名而来

    孙景澄先是谦虚了一番,然后又问他们是从哪里听说了东山书院的名声。

    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中,他勉强拼凑出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之前几天,徐奉县全县寻找云安之的事迹通过往来客商,已经传到了外地。

    有那听故事的闲人就问,这云安之是什么人,是官家小姐还是出身富户,为什么全县都在找她。

    客商便将故事娓娓道来,说安之如何苦口婆心地劝婆心地劝举人开村学,说安之为村学建设付出了多少心力,说她为方便书院学子做了多少努力,说她出钱出力竭尽所能建共享书房,说她往返火场救书……

    客商将整个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感人颇深,而安之也被塑造成了一个善良聪慧坚韧的好姑娘。

    总之,就是这么一个好姑娘,却被歹人给掳了去,因此徐奉县上下都在帮忙找她。

    大部分人只把这事儿当故事听,最多是听完之后再夸一声真是个好姑娘。

    但是也有那有心之人发现了这个故事里的“重点”:吸引了徐奉县不少学子的东山书院和有上千册书籍的免费书房。

    兴临县跟徐奉县相邻,但凡是有些身份的人家都能在徐奉县找到一两个熟人。

    于是就有人给亲戚写信,跟他们打听东山书院的事情。

    等收到回信以后一看,好家伙,那客商说的竟然都是真的。

    竟真有这个书院,书院收费公允,夫子教学认真,学习氛围好。

    也真有这么一个书房,内有千余册书籍,囊罗经史子集、游记杂论、科考试题等不同领域,任由书院的学子随意阅览。

    得知这个消息,好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坐不住了,大伙儿亲戚朋友约一约,便奔着东山村来了。

    说实话,来拜访的家长对于“大名鼎鼎”的东山书院的外观还是比较失望的。

    不过当他们得知眼前这个一表人才、气宇不凡的年轻夫子竟是个举人时,顿时有了种“名副其实”的感觉。

    孙景澄带着他们在书院前后看了一下,很是直白道:“现在这个地方只是按照村学的规格建的,简单得很,实在没什么好介绍的。

    不过我们已经在对面盖新书院,到时候会宽敞很多,类似于居舍、食堂、藏书阁、讲经堂、文庙、演武场都会有。”

    这话落音立马就有人问:“那敢问孙夫子,新书院何时会盖起来?”

    孙景澄状若无意地显摆道:“新书院面积比较大,约有四五十亩地,所以耗时会比较长。

    我们计划是明年过年后正式投入使用。”

    众人先是被四五十亩地震得心头一动,而后又被时间惊到。

    年后?

    现在可才三月中旬,如果真想转学来岂不是还得等大半年?

    又有人问:“孙夫子,我们此前听说书院还有一个书房,不知是否方便参观一下?”

    孙景澄解释道:“那不是书院的书房,是村里一户云姓人家自己张罗的,只是会借给我们书院使用而已。

    你们若想看的话,可以随我一起去。”

    “好的好的,那就麻烦孙夫子了。”

    孙景澄带着一群人穿越大半个村子来到了云家门口。

    众人看到漆黑的围墙,顿时把这个房子跟客商故事里的“突遇火灾,舍命救书”给联系了起来。

    “云叔,这是兴临县过来的客人,想要来参观一下您家的书房。”

    云老爷子闻言很是客气地将人请了进来,让孙景澄带着他们参观。

    孙景澄带着人在东厢三间转了一圈:“这里一间是藏书房,两间是室,西厢房也有两间室。

    我们书院的学生吃过午饭之后一般都在这里看书,有些学子也会带了纸笔过来抄书。”

    听到这话,来参观的人都是心头一喜。

    允许抄书,这可很是难得。

    孙景澄继续道:“书院的学子越来越多,这些室也是紧张。

    于是云家人在后院又盖了一排屋子自己住,之后前院的这五间屋子都会改成室和休闲室给学子们使用。”

    带着这些人在书房参观了一圈,孙景澄谢绝了云老爷子留他们喝茶的邀请,带着一群人又走到村口。

    他不错过任何一个宣传机会,指着对面道:“我们的新书院就建在那里。”

    “孙夫子,那一整片地方都是属于书院的吗?”

    “正是。

    读书讲究的就是一个静心,自然不能被其他外物打扰,所以务必得选个清净的地方。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一并问了,一刻钟以后我得去给学生们上课。”

    “孙夫子,请问东山书院现在还收学生吗?”

    “我们不会零散地收学生,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书院每年只有两个报名时间,一个是过年后,一个是夏收之后。

    你们若是想要报名,可以等到夏收以后再来。”

    孙景澄深知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大多不会被珍惜,因此拒绝得很是果断。

    那些人听到答案虽有些失落,但心里对东山书院却是更加向往,纷纷表示待到夏收之后一定过来。

    待将远道而来的客人送走以后,孙景澄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欢喜,找了个无人的地方放肆地笑地笑了一会儿。

    他正愁要怎么打响书院的名声,结果真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谁能想到东山书院会以这样的形式扬名到了外县呢。

    而且这件事能够传到兴临县,说不定就能传到其他县城,他只需在书院等着学生上门即可。

    傍晚吃饭时,孙景澄很是兴奋地将这件事情说与大家听。

    大家听完都是一脸的惊奇,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寻人告示竟然会起到这样意想不到的作用。

    当事人安之很是兴奋:“那孙叔您可得趁热打铁,看能不能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扩一扩书院的名声。

    这样一来,下半年定会有其他县城的学子过来读书,说不定人数还不少呢。

    等他们体会到东山书院的好,待到过年时定跟亲朋好友一宣传,又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咱们书院。

    这样口口相传的好名声才是最靠谱的。”

    安之心说,赶紧想办法宣传吧,这样下半年书院有了外地的新学生,小饭馆的生意有了新客源不说,她囤在手里的地说不定很快就能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