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34章 一师三徒入京城

    。。。。。

    简陋的茅草屋内。

    一位鬓发灰白、仙风道骨的老者跪坐在席间,老者半眯着双眸,神色淡然。

    在他的对面,跪坐着三名少年,中间的少年身着一袭面料极好的白衣,面容俊秀,目若流星,神采飞扬。

    刚才提出疑问的也是这名少年。

    “汝等可感应到了?”仙风道骨的老者发问道,又将目光放在另外两名少年身上。

    白衣少年左边的少年,身着上好绸缎制成的蓝色衣物,腰间佩戴着一枚羊脂玉,家境颇丰。

    只是这蓝衣少年身形瘦削,额宽脸瘦,加之颧骨很高,看起来面容丑陋不堪。

    面对老师的提问,蓝衣少年点头道:“感应到了,从京都传来,邀请天下学子入京求学。”

    “学生也感应到了!”最右边的少年喜悦说道。

    他身上的衣物与另外两名少年对比十分简陋,穿着粗布麻衣,也无什么装饰,但他五官端正,浓眉大眼,身高体宽,看起来不像个文士倒像个武夫。

    “感应到了又如何?我等于这山野之间游学养性,难道比不上去洛阳求学吗?”白衣少年傲然说道。

    “话虽如此,可如果我们能够进入洛阳学宫的话,未来便可在官场之上平步青云,一展胸中抱负,也好为国效力!”

    布衣男子昂着头,朗声说道,眼神之中满是向往之情。

    “况且当今圣上贤明,天下百姓苦难已久,如今难得遇上明君,我等有志之士,不去为国效力,反倒在这山野之间消磨光阴,实是不妥。”

    听完布衣男子的话后,席上的司马徽一脸赞许的对他点了点头,笑道:

    “元直所言极是,为师的意思亦是如此。”说罢,司马徽看向另外两名学生,沉吟片刻后,说道,

    “你们二人也勿要有这种比天高的心性。洛阳学宫乃是圣上执意修建而成的,日后定然是我大汉的顶级学府。其内又有三品半圣郑公为师,亦有天下名士蔡邕为师,其余诸位大儒名师数不胜数。汝等若能进入其内,学问等诸多方面定会大涨。”

    “为师虽亦有道,可终究只是一家之言,汝等尚年幼,正是博采众长、学习百家的时候,唯有这般,汝等方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

    司马徽之言,犹如天籁弦音,响彻在三人耳畔,听得是如痴如醉。

    “士元。”

    “学生在。”面目丑陋呆笨的少年拱手回道。

    “汝之才能,南方士子未有一人能胜你,故而汝之叔父称汝为凤雏,意为你有辅佐帝王的才干。”

    听着老师司马徽的夸赞,庞统面容上略有些自得,咧嘴一笑,露出两排坎坷崎岖的白齿。

    “然而汝重于施展奇谋,对正谋不屑一顾,此乃汝之缺点。此番前去洛阳学宫,务必要踏踏实实求学正谋之术。”

    司马徽对庞统语重心长地提醒道。

    “学生明白。”庞统恭敬地拱手回礼。

    “此外,汝之相貌也会成为你未来发展路上的阻碍,就看圣上能否不拘一格降人才了。”司马徽略显忧虑地说道。

    汉代一直都是个看脸的时代,想要做官,除了要有才有德,你还必须要有一张帅脸。

    要是奇丑之人想要做官无异于登天。

    哪知庞统听完此言后,洒脱一笑,说道:“这有何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若当今圣上也只看重外貌的话,学生自会隐入山野。”

    “你倒是好心性。”一旁的白衣少年打趣道。

    “孔明,为师也要说汝。”司马徽最后将目光停滞在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恭敬回礼道,“学生洗耳恭听。”

    “汝自幼就天资聪慧,过目不忘,博览群书,这自是极好的,可汝还缺乏一点变通,此事三言两语讲不清,只望汝这一去,能够有所改进。”

    司马徽摇头晃脑,缓缓开口说道。【1】

    【6】

    【6】

    【小】

    【说】

    “老师,谁说学生要去洛阳学宫了?学生还没从你这儿学完呢!怎可轻易离去?”诸葛亮不满地说道。

    “你这顽童。”司马徽捧起桌案上的书卷,轻轻敲了一下诸葛亮的脑袋瓜。

    “你以为为师还要继续呆在这里吗?”司马徽摇摇头,站起身来,伸手抚平了衣服上的褶皱。

    背过身去,望向窗外的山水之景,悠然说道:“此番,为师要与汝等同去洛阳。”

    “什么!?”

    三人同时惊呼道。

    要知道他们这个老师可是个不喜政事的人,不然凭借他的才能和家世,早已在朝堂之上谋得高官。

    只是不知为何,今日却开了窍。

    “这是为何啊?水镜先生。”徐庶开口问道。

    “受好友相邀,不得不去啊!”司马徽仰着头,叹息一声。

    若非半圣郑玄相邀,他是绝对不会出这趟远门的。

    当然这并非是关键,关键在于郑玄在书信上告诉他,“想要晋升半圣,就速来京城。”

    司马徽卡在文道四品巅峰这个境界上已有数年光阴。

    文道境界并非如同武道需要日夜勤学苦练,它更加看重机遇和心性的转变。

    故而这些年来司马徽一直隐居于山野之间,以教导学子为主。

    数年下来,文道境界也有增进几丝,但距离三品半圣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次郑公亲笔信相告,他又焉能拒绝这般诱惑。

    “既如此,学生便随先生和二位师兄师弟走上这一遭。”诸葛亮听罢,起身拱手回道。

    其余二人皆是喜笑颜开,总算是露出符合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特性了。

    三人只是天下文士的一个代表,还有更多的文士得知此消息,正收拾行李欲前往京城。

    洛阳城。

    皇宫,嘉德殿。

    此时已是帝皇笔炼成的第二日。

    刘辩独坐在龙椅之上,俯瞰着宫殿,殿内并无文武百官,只有三三两两的宦官恭敬侍候在一旁。

    不多时,殿外传来一声通报声:“启禀陛下,刘备刘玄德求见。”

    “让他进来。”

    刘辩挥手说道,他眸中绽放一抹精芒。

    时隔多日,总算是又一次见到刘备了。

    只是不知道过了这么久,刘备的见识、实力和智慧有无增长。

    殿门外。

    一道七尺之躯的身影浮现在刘辩的眼帘中。

    来者赫然是刘备刘玄德,他身着一袭布衣,神情自若,迎面走来。

    入殿之后,依着宫中礼仪一路走来,随即跪拜在地,恭敬道:

    “草民刘备,叩见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