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六十六章 子美赐名

    一转眼,又是五年过去。

    其间经历了天宝帝驾崩,太子登基改元大历

    大历三年,四月。

    不久前杜子美亲自出面,说服昌黎韩氏,将韩退之一并记入族中,未来若是登科也可享得族中的相助。

    杜子美自己年轻时也沾过祖父的光,所以并不排斥这种做法。

    随着开元朝的诗人日渐凋零,杜子美这位硕果仅存的标杆,隐隐成了开元朝的最后一分香火,正如当年的贺季真一般。

    有诗人想要效仿三十年前的长安杏花宴,给杜子美饯行。

    他们甚至连地点都想好了,就选在东都洛阳,这个杜子美从小待到大的古城。

    只可惜,这一切因为杜子美的拒绝而胎死腹中。

    ……

    杜府中。

    杜子美闭着眼睛,韩退之坐在他的不远处,口中逐字逐句念着诗文。

    与之一起的,还有杜子美的一众孙辈。

    他如今的日子很是清闲,虽说年老力衰,时常还会睹物思人,但亲眼见证着孙辈的成长,对他来说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

    恍惚间,杜子美似乎可以理解,当初叔祖教导自己时,究竟又是怎么一番场景了。

    这时,下面的人忽然来报,说是城南的元家请见。

    杜子美久居洛阳,知道这元家算是洛阳城中的一处宦族,族中世代有子弟为官。

    他年轻时曾与元家弟子有过交情,彼此之间倒也算熟识。

    只不过,下人的突然来报,让杜子美一时间摸不清这元家人的来意。

    “莫非是家道中落了?”杜子美喃喃自语。

    他的活久了,自然见过不少家业兴衰,面对故人后裔的请见,杜子美都是抱着能拉一把就拉一把的念头。

    抚养韩退之正是这个道理。

    杜子美久不问世事,对元家的状况也不清楚,索性朝着老仆点头:“请他们进来便是。”

    ……

    不一会儿。

    一位穿着绸缎长衫,莫约三十年纪的男子携一妇人前来。

    妇人怀里还有一襁褓,看着岁数不大,应该是才出生不久。

    男子走至近前,朝着杜子美行了一礼:“侄儿元宽,参见杜世叔。”

    闻言,杜子美凝神看去,不确定道:“你是见深兄的孩子?”

    “世叔高明。”

    “说说,今日寻老夫,所为何事?”

    杜子美打量着一家三口,倒也打消了“元家没落”的揣测,不由心下疑惑。

    元宽将襁褓从妇人手中接过,朝着面前的杜子美行礼,恭敬道:“侄儿一把年岁才得此子,斗胆相请世叔赐名。”

    “原来如此。”

    杜子美一抚胡须,面露了然。

    这事情虽说有些冒昧,但杜子美其实并不反感,到他这把年纪,对新生儿总会多出几分宽容。

    思忖片刻,杜子美转头正好看到韩退之,后者正埋头摹写着诗文,一副专心致志的模样。

    “退之么。”杜子美嘴角微弯,脑子里隐隐有了主意。

    “不如就取名‘微之’,见微知著,微言大义。”

    此话一出,元宽眼神微动。

    他当然是知道韩家小子“退之”的,那是杜子美的故人之后,本该因为丧父而孤苦,谁知竟然撞上了杜子美这一桩大机缘。

    元宽今日过来,其实也有让自家小子受庇护的用意。

    别看只是一个取名的因果,可若是日后细究起来,这份因果其实并不亚于科举场上的师生情谊。

    想到这,元宽顿时面露满意的神色。

    他抱着孩子再行一礼:“多谢世叔赐名,元宽携小儿微之,定然铭记今日之恩!”

    元宽自以为隐晦,但杜子美活了这么就,到底也是人精一般的人物。

    他看穿了元宽的心思,却没有点破的意思。

    说到底,这取名不过是小事,倘若真能帮上旁人,杜子美自然也是乐得成全的。

    ……

    长安城

    京西的一处庄园。

    李常笑穿着一袭文士长衫,正领着一个小子在池边练书法。

    这庄园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河东柳氏,与早年李常笑结识的河东薛氏,并列是河东的豪族。

    小子名叫柳子厚,是府中的柳大人的独子,宝贝得紧。

    李常笑凭着一手过人的书法,折服了这位柳大人,自然而然接手了柳子厚的书法教习。

    小池上。

    十余只天鹅成群游行,映衬得池水与假山都格外宜人。

    李常笑却是毫不顾忌地用池水洗去墨渍,每当他提笔之后,这池水仿佛就浑浊了几分。

    柳子厚心疼大鹅,怯生生问道:“先生,府上就有卷纸,我们改用纸写文,不然大鹅太可怜了。”

    闻言,李常笑狐疑的看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老夫教了你一月有余,怎么不见你心疼老夫,反而心疼起这大鹅了!”

    柳子厚听到这话,脸上的表情有几分尴尬。

    可他的视线往返于小池与墨笔,眼神里充斥着这个年纪澄澈的愚蠢。

    二人对视了一阵子,终是李常笑败下阵来。

    他摇摇头:“算了,拗不过你,那我们该用卷纸,你这小子可要好好的学!”

    “多谢先生!”柳子厚两眼放光。

    ……

    不一会儿,小家伙脚丫子哒哒向着屋内跑去。

    李常笑不紧不慢跟在他身后,看着这庄园中的假山与莲池,俱是美不胜收的景象,这样的家底哪怕在长安也不多。

    他兀自嘀咕:“难怪可以写成‘永州八记’,将来到处跑是一方面,打小看的景色就比别人多,文笔能不流畅么!”

    “一个柳子厚,一个韩退之,这两个家伙或许会成为我下阶段的重点目标。”

    李常笑从天宝二年开始,历时十余年,也算是尽自己所能,将那些遗散各地的诗赋与字帖给收集了大半。

    至于另外一部分,大多也会有专门的达官贵人供奉,更有甚至是列于宫中,暂时没有遗失的风险。

    眼见如此,李常笑倒也没有强求的意思。

    他的本意只是想要留住些什么,而不是全部拿来自己占有,那样的话意思可就变了。

    “我的佛、道皆已圆满,倒是可以趁着这大唐接下来的安宁岁月,开始我的儒道修行了。”

    “大乱之后即是大治,这也是我的一桩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