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8章 农业腾飞的基础

    “咳~胡爱卿所述的困难,朕已经想到了应对之法!”

    “朝会后,朕会单独告诉你,现在继续介绍去年的发展成果。”

    德康皇帝也自知失态,有些尴尬的说道。

    胡景几人听到皇帝的话,拱拱手表示没了,也就自觉坐下,

    户部尚书高卢植起身介绍道:

    “禀陛下,截止德康四年底,户部税收212.8亿银元!”

    “帝国财政收入增速翻了一番,”

    “主要是新纳入的北方行省贡献了很大一部分税收。”

    “但是,去年的财政支出高达187亿银元,户部也没有多少盈余了。”

    说到这里,高卢植的脸色有些苦闷。

    税收增长,他户部尚书是最开心的,但是去年,为了建设帝国北方,支出同样巨大,

    还有,为了配合德康皇帝的造舰计划,收编原有总督手下的军队!

    德康皇帝都把他的小金库掏空了,更不用说户部了。

    结余的资金,还要保证今年的朝廷运转,除去杂七杂八的东西,户部的库房快要跑老鼠了......

    “高尚书不用郁闷,投资北方行省是必须做的事!”

    “而且,一旦北方规划建设完毕,高尚书还怕没有税收吗?”

    “到时候,只怕你高卢植每天坐在库房不吃不喝的数银元,一年都数不完!”

    德康皇帝出言安慰高卢植。

    有投资就有收获,一旦北方行省跟上朝廷的规划布局,明秦帝国的经济一定能够腾飞!

    高卢植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每天看着帝国各部门从户部这里划资金,理由还都是正当的,他也没办法拒绝,

    这账上的数字刚刚充盈,就不断的开始减少,高卢植看着心疼啊~

    甩开这些想法的高卢植转移话题说:

    “陛下!户部农业司的人来报,他们搞出了什么新型水稻,还有番薯、玉米等新型作物!”

    德康皇帝听到这里,有些兴奋了,急匆匆的问:

    “农业司的人呢?快出来好好介绍一番!”

    听到皇帝的召唤,下首一位长得像老农一样的人起身汇报:

    “禀陛下!微臣带领农业司研究院的人,在去年年中的时候,改良了帝国原有的水稻种子。”

    “经过去年下半年的实验种植,产量暴增!平均亩产高达800公斤左右,”

    “而且,新型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也大大提升!”

    农业司司正叫袁隆,因为长期工作在试验田中,整个人完全就是一个农民的样子,

    就算穿上了朝服,气质上也像一个农民。

    如今的帝国水稻亩产平均只有300斤左右,还是土地比较肥沃的水田,

    现在,新型水稻直接干到了800斤,虽然比不过原时空的亩产千斤,但是这只是第一代。

    之后,还有第二代,第三代!

    不等德康皇帝高兴,袁隆继续说道:

    “而土豆、番薯、玉米等帝国常用作物,微臣也改良出了新型号,”

    “亩产分别是,玉米平均亩产1200斤、土豆平均亩产2000斤、番薯更是达到了6000斤左右!”

    民以食为天,朝堂上的众人听到袁隆的话,都是笑容满面~

    因为种植技术和种子的原因,这个时期的玉米一般只有800斤的亩产,土豆1200斤,番薯高一点,但也才3000斤。

    如今,经过袁隆他们的研究改良,所有常用农作物的亩产几乎翻了一倍!

    “哎呀,农业司的人不声不响就搞出了一个大事啊!”

    “帝国甚幸,帝国甚幸啊~”

    “如果全面推广新型作物,帝国百姓岂不是不用挨饿了?”

    众臣都在窃窃私语。

    虽然,明秦帝国是工业化强国,但是百姓的生活也就基本温饱,很多偏远地区,甚至还有饥荒。

    同时期最强的约翰牛,底层民众一样生活艰难!苏格兰大饥荒的主要原因就是土豆大范围病虫害,英格兰又不管他们的死活,平民一茬一茬的饿死。

    当然了,虫害是意外,但是,亩产等因素也很关键啊!

    如果当年有足够的粮食储存,就算来年颗粒无收,也能靠着陈粮坚持下去不是?

    连现在蓝星最强的牛牛都会大规模饿死人,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

    牛牛还能靠着广阔的殖民地供给本土,一个印度就能保证本土的粮食安全,其他欧洲列强可没有那么多可掠夺的地方。

    列强中,平民生活最差的老毛子更惨,民众食用的面包都是麦麸不说,还往里面掺沙子!

    那黑面包,放置久一点,完全能够当转头用,这还是他们的日常口粮。

    原时空二战前期,小日子作为最后一个赶上工业化末班车的列强,民众生活同样困苦,

    每年都会发生米骚乱事件,老百姓买不起米,只能公然抢劫米店和政府粮仓!

    当然,这和小日子国土面积狭小,多为山地,可耕种面积少也有很大关系。

    也就大漂亮好一些,按照国家可耕种面积和人口对比,妥妥的地广人稀啊!

    明秦帝国的贸易进口额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粮食进口,每年从澳大利亚和大漂亮手里十几亿斤的往明秦拉。

    明秦帝国就是第一粮食进口国,就这,还只能保证帝国百姓的基本生活。

    如今,帝国农业司搞出了这些大杀器,明秦帝国如果全面种植的话,基本可以摆脱这个第一的帽子了!

    不等众臣从喜悦中平复下来,袁隆继续介绍:

    “还有食用牲畜方面,农业司畜牧科的同僚培育出了一种生长极快,容易养活的鸡种和猪种!”

    “鸡的出栏周期缩短到了42天,猪的则是6个月!”

    “而肉牛方面,农业司畜牧科也着手开始改良,以后也会出现出栏周期更短的肉牛!”

    德康皇帝听到这里,不得不感慨,都是科技狠话啊~

    原时空的普通大众都想吃什么原生态土鸡、土猪,那些牲畜的养殖周期都很长,而且出肉率不高。

    但那是大众在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为了追求健康生活的向往。

    放到现在,能一周吃上两三次肉就算很不错了,都是地主或者中产阶级才能过的日子!

    可是,帝国中产阶级又有多少呢?很大一部分百姓还处在底层状态。

    所以,追求高产高出肉量,才是王道!

    等帝国平均生活水平达到后世的那种情况,明秦人才有资格开始追求原生态......

    “哈哈哈!赏!重赏!”

    “农业司司正袁隆封子爵,世袭罔替!其余农业司的人,按功劳赏赐男爵爵位和相应的财物!”

    “就由袁司正拟定功劳名单。”

    周永琪大声打断了窃窃私语的众臣。

    袁隆听到皇帝的封赏,马上开口谢恩!

    众臣也不觉得皇帝的封赏有什么不妥,明秦帝国虽然是一个工业国,但骨子里的种田基因已经根治在每一个明秦人的身体里。

    农业司这么给力,皇帝大赏一点都不过分。

    “袁爱卿啊,朕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以后老百姓能不能吃饱,吃好就靠你们了!”

    “如果农业司的人能搞出亩产万斤、甚至十万斤的农作物,朕在这里给你一个承诺。”

    “封侯享太庙!接受皇室供奉,帝国不灭,香火不绝!”

    德康皇帝开始画大饼了,这也不算是大饼,如果袁隆他们真搞出亩产万斤的粮食作物,封侯一点都不过分,当然看是什么,

    像番薯这种原本产量就很高的作物,就算搞到了万斤,功劳也会打个折扣。

    但是,若是水稻这种可以作为主食,原本产量就不高的作物,真搞到了万斤,别说享太庙了!那民间封个神都不过分......m..cc

    “高卢植,你要全力配合农业司的研究工作!”

    “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还要配合推广新型作物的种植工作。”

    “总之一句话,帝国百姓能不能吃饱,就看你们的了,这是功在千秋的事!史书上一定会大书特书你们的名字!”

    听到皇帝的吩咐,众人都有些眼热!

    5000多年的历史,能在史书上留名的人何其少啊,如今袁隆和高卢植有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连着他们这些同时期的大臣,也有很大可能会趁着他们的东风,也被记载在史书上。

    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工部、礼部、吏部,就连毫无关系的兵部和刑部尚书都在琢磨着怎么插上一脚。

    兵部尚书阮成暗搓搓的想,是不是在推广种植的时候,他们兵部可以派部队配合啊!

    对了,他们农业司的试验田可是重中之重,他可以提议皇帝陛下,让他们兵部派人保护啊。

    刑部尚书同样也是这个想法,其他的吏部、工部尚书也都在绞尽脑汁的想怎样合理的切入农业司的事。

    没一会,各部尚书都急哄哄的建议德康皇帝,他们要怎样出力配合农业司的人,

    就连内阁首辅杨潇也装模作样,一副牵头人的样子开始安排建议各部如何配合农业司。

    周永琪看着急吼吼的众人,心里也是好笑,不过这是好事。

    他们因为名留青史的诱惑,在配合农业司工作的时候,一定是有求必应、事半功倍!

    德康五年的首次大朝会,就在这样激动、兴奋的氛围下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