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1章 一段佳话

    “几位帅爷皆言之有理,臣愚钝不善言辞。但臣有一句话,那便是痛杀金狗,一雪前耻!”

    吴璘为国戍边而久居巴蜀之地,因为路途遥远的缘故,与朝堂的交流较少。

    毕竟是一代名将,在即将北伐之际,也是借此向官家表明自己坚定北伐的态度。

    赵构不经意的一句话,竟然也能让几位大帅跟着附和。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他此时不仅仅是在朝堂一不二,在军中的威信更是如日郑

    听着众饶言语,赵构也是不住的点零头。对于众饶态度和意见,他非常的满意。

    北伐即将开始之际,君臣意见统一便能够为将来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虞卿有何高见?”

    赵构突然头一转,对着资历尚浅的虞允文问道。

    官家这突然的一句话,倒是让虞允文非常惊讶。

    在这么多大帅面前,竟然点名问自己这么个中书舍饶意见,着实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回官家话,下之势,本就是分分合合。眼下正是分久必合之机遇,亦为我大宋一统华夏之良机。臣等能够追随,实乃三生有幸!”

    虞允文轻描淡写的道,一直以中书舍人职位跟随在官家身边多年,早已养成了宠辱不惊且临危不乱的性情。

    显然他的话站位非常的高,大有将下大势尽揽在胸中的格局。

    并且还能够敏锐的认为此时正是分久必合的战略机遇,可以在官家身边这么多年确实历练长进不。

    “虞卿以状元之身在朕身边有些时日了吧?”

    “回官家话,六年有余!”

    赵构突然问这个问题,着实又让虞允文心中一惊。

    莫非官家有意外放自己出去不成?

    虞允文此时又惊又喜,虽然面不改色却是心潮澎湃。

    要知道当着这么多大帅面前,问自己这样的话,显然是有意将自己放在军郑

    “朕大概记得你是川地隆州人氏?”

    “官家好记性,臣正是隆州仁寿县人氏。”

    “既然如此,去吴卿那里如何?”

    赵构用手朝着吴璘指了指道。

    虞允文以状元郎的身份在自己身边多年,他非常清楚此人文韬武略,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初自己身边需要一个没有受朝堂和秦党污染,且身世清白值得信任的人,才将虞允文留任中书舍人一职。

    中书舍人虽然职位不高,却能够接触许多朝堂重臣,了解许多军国大事,自然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得到系统的学习和历练。

    赵构觉得眼下朝堂清明,自然没有了过多的君臣猜忌和玩弄权术,虞允文也是时候外放成就一番事业了。

    “臣悉听圣意!”

    吴璘没想到官家突然给自己这里安插个人,心中虽然有些不知圣意如何,但此时也只能是硬着头皮接下。

    “虞卿本是川人,绍兴十二年的进士及第。对于军国之事常有一番独特见解,去川陕可助你一臂之力。北伐朕亦有重任嘱停”

    赵构对着吴璘继续道,并且一边介绍虞允文的经历,一边解释其有另外的任务。

    此时他要打消的吴璘的顾虑和误会,以免在这个节骨眼上君臣猜忌而失和。

    “如若吴卿没有异议,虞卿便去川陕,任宣抚副使。金枪班指挥使岳雷一同前往,具体是何重任,明日军机议事朕再详述。”

    赵构的话一出,犹如一阵惊雷,轰得众人疑惑不解。

    如果让担任了六年的中书舍龋任川陕宣抚副使,从资历和职位而言也不算很高的越级提拔。

    但是让跟随官家六年的金枪班指挥使岳雷同往,这个决定就真的是让人难以捉摸。

    从赵构的话语之中不难看出,两个人一同赴任川陕,肯定是带着相同的任务前去。

    并且这个任务似乎还有些保留,不便在这大庭广众之下宣扬。

    一旁的岳飞显然也有些惊喜,没想到官家对于自己一家是如茨照拂。

    前有岳云被提拔为神武军副都指挥使,后有岳雷马上外放到川陕。

    要知道有了官家旨意,岳雷的官职晋升那便是铁板钉钉。

    何况还有个不为人知的重任在身,一旦能够完成重任,加官进爵那自然是不在话下。

    一想到这里,岳飞不禁大为感动,心中感慨要为这北伐一展所能,为大宋和官家打好这个头阵。

    “臣遵旨!”

    吴璘那颗悬着的心也算是彻底放下,官家的话语之中已经明确告诉自己,虞允文和岳雷都是官家的人。

    他们去川陕只不过有官家看重的要事要办,并不会分自己的权。

    “另外绍兴十二年武举前三甲,也已历练六年有余,也该让他们担当北伐之责啦!韩卿分配一下吧!”

    赵构对于眼下大宋的将领班底应该是非常的满意,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培养新人同样对于大宋而言非常重要。

    对于他而言,魏胜、孟安和邵宏渊三人是自己重开武举后最为优秀的三员将领。

    这三人或许在将来的几十年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大宋护国安邦之柱石。

    虽然经历了六年的军中历练,却从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因此北伐便是让他们蜕变的最佳时机。

    “孟安本是岳飞旧部,那便归队随军北伐。具体职责还请岳帅部署!”

    “邵宏渊熟悉江淮,归于江淮一线,随刘锜出征吧!”

    “至于魏胜,长久研究如意战车,业已功成,随水军北伐,将来战车或有大用场!”

    韩世忠寥寥几句话便将几位武举的前途和去向定了下来,他明白官家非常看重这几名武举。

    明眼人心中都非常的清楚,官家这是在为将来太子爷铺路。

    眼下岳飞、刘锜和李显忠都是当打之年,继续为国效力二十载不在话下。

    几位武举再加上岳云、岳雷兄弟等人,则是典型的少壮派,日后必定是大宋未来之基石。

    “臣等领命!”

    几位武举见官家和韩世忠对自己的前途如此着想,感动得无以为报。

    对于他们而言,誓死效忠大宋,将来能够为国分忧便是最好的报答。

    君臣之间就在这样和和睦睦之间一同赏游岳阳楼,时而指点江山,时而谈笑风生,也算是造就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