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5章 亲上加亲

    沐晟倒是守规矩,马上行礼道:“臣惶恐,陛下若有用的上臣的地方,吩咐便是,臣等定当万死不辞。”

    朱棣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慢悠悠的:“也不是什么大事,朕听,爱卿有个女儿,还待字闺中,模样俊俏,兰心蕙质,朕想。。。”

    沐晟一惊,但随即便恢复正常神色,遂理了理朝服,正色道:“臣的女儿确是待字闺中,只是齿序太,不合入宫的章程。若是陛下不弃,臣回到云南之后,必潜心教导,待其到了豆蔻之年,臣亲自护送她入宫,服侍陛下。”

    “嗯。。。嗯?什么服侍朕?”朱棣被沐晟的话弄得哭笑不得,连忙解释道:“朕不是要卿家的女儿入宫。爱卿也知道,朕的那个不成器的老三现在就在昆明,朕想让他在你那里好好历练历练。朕家的老三和爱卿的女儿正好年龄相仿,朕是想和爱卿做个亲家。不知爱卿意下如何啊?”

    “做。。。亲家?”沐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仍然是愣在当场。

    “对,朕的儿子,爱卿的千金,咱们来个亲上加亲,好不好呀?”朱棣笑眯眯的对沐晟道。

    “臣。。。”沐晟终于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双目含泪,“扑通”一声便跪在霖上。一边叩拜一边不住的道:“臣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臣万没有想到,陛下恩之隆,世所罕见,臣不胜惶恐,无以为报,臣。。。臣感激涕零啊。。。陛下。。。”

    “景茂,何以如此多礼啊,来来,速速平身。”朱棣及时将沐晟搀扶了起来,抚着他的背道:“朕和你本就是亲族,这些年来,朕每每念起你们沐家,都不禁慨叹如何嘉奖你们镇边的不世之功。思来想去,便只能攀个儿女亲家了,爱卿意下如何?”

    “臣愿意,臣叩谢陛下隆恩。陛下对沐家的恩宠,此生难报。臣以全家老身家性命起誓,沐家愿世世代代为陛下牵马执蹬,效犬马之劳,纵粉身碎骨亦不改志向也!若有违誓者,挫骨扬灰,永世入阿鼻地狱,受业火焚身之苦!”

    “好,好,爱卿既如此,朕也在此应个誓。大明皇帝自朕以下延至后世之君,必不得负了沐家。恩荣奖赏,不得稍减,代代相传,西平侯之位,世袭罔替,与大明同辉。如违此誓,教我子孙后代,夭寿短命,不得好报。”朱棣见气氛至此,也作个毒誓,以应和沐晟。罢,便伸出手去,和沐晟紧握一处,算是誓成。

    沐晟见此情景,不由得感动异常,涕泗横流,和朱棣相视而笑。朱棣动容道:“今日方知我义兄之后,如此重情重义,实乃我大明之福,股肱之臣。朕不日要办个家宴,爱卿俱要前来,以后在朝上,朕与你君臣相称。到了宫内,便称叔侄,则何如?”

    沐晟抹了一把泪水道:“臣遵旨!”

    朱棣又补充道:“这结亲之事,卿不需着急,朕这里还需要给常宁准备些嫁妆,过些日子让朕那老三去你府上再详谈。至于沐家军一干用度支取,朕都交给老三那子了,你要统管云南一并军民政务,这寻常杂务,便让你未来女婿帮你照看着。你便可以全力对付缅甸和那些蛮子土司了。”

    沐晟又是大喜,纳头便拜,这一会儿功夫,他已经不知道听到了多少喜讯。

    朱棣和沐晟又亲切了会儿话,这才起身将沐家兄弟送出宫去。

    回宫之后,朱棣叫住了告湍朱瞻基:“瞻基啊,你今日便不要回你爹那里了。就在爷爷这里歇了,等爷爷看完今日的奏折,你随爷爷出去走走,再讲讲那农学院的事情。”

    朱瞻基不由得窃喜,皇爷爷竟然如此看重农学院,若是顺利施行,那么他的宏图大志便又能离实现近了一分。

    朱棣批罢奏折,已是晚上亥时。他看了看坐在一旁读书的朱瞻基,招了招手, 示意可以出门了。朱瞻基会意,连忙站起身来,爷孙俩一前一后向着御花园中走去。路上,朱棣看着即将新发的吐绿嫩枝,不由发出感慨:“瞻基,你看着这御花园中的树木,好似咱们祖孙。你便是这新发嫩枝,受着阳光雨露,只需春暖便可恣意生长。爷爷便好比这地里老根,恨不得将那从地里吸上来的肥水,一股脑的供了上去,为的便是让着嫩枝早些长成,变作栋梁之材。”

    朱瞻基哪能听不懂皇爷爷的意思,连忙低头道:“皇爷爷所言甚是,没有皇爷爷的圣诲,孙儿便如无根之萍,只能随波逐流,却无半点成才的可能。”

    朱棣望着朱瞻基欣赏的轻笑一声,接着便进入正题。

    “瞻基,爷爷问你,你是如何想到这农学院一事的?”

    朱瞻基已经习惯了爷爷的提问,他知道,这是爷爷在变相的帮助他理清思路,教导他为君之道。

    他不慌不忙的理了理思绪,紧接着便从容回复道:“启禀皇爷爷,孙儿最近在读《管子》,在治国篇中有云:‘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百姓所求,不过是能三餐饱暖而已。我大明建国以来,虽经太祖和皇爷爷励精图治,国力日上,隐有盛世之景,可边远之地,县乡以内,还有些子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若是放任不管,早晚将成我大明的祸端。”

    “嗯,的有理。那你,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这般赤贫?”朱棣开口问道。对于他而言,每一次提问,实际上也是他自己思考的过程。

    朱瞻基接着朱棣的问题了下去:“皇爷爷,孙儿一开始也有些不解。直到上次魏国公回京,我和他畅谈之后,方才有了些许想法。”

    “你看。”朱棣摆手示意朱瞻基继续下去,自己则是走到了一棵玉兰树边,抚摸着树干凝神静听。

    “魏国公,一些百姓不事稼穑,五谷不分,虽家中有田,但不善经营,不管侍弄,但凭时,自然收成不高,始终无法累积些家业出来。还有些百姓,虽有务农的心思,却不知因地制宜,栽种些适宜作物,弄的橘生淮北则为枳,最终只能是草草收场,一无所获。下善农者,凤毛麟角,有此大才者,所思所得却只能为己所用而旁人不得而知。大明良田,能丰收者寥寥,寻常百姓,勉强糊口,如此这般,想必皇爷爷也不甚忍心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