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4章 强大的唐军单兵装备

    【友情提示:本章图文较多。】

    崔梦竹掀开马车帘子,她伸首往外探去。

    此时正值春夏交换之际,百花盛开,风景撩人。

    她的脑海中顿时出现了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如今不是三月,而是六月,景色更甚。

    行军队伍中,不止有马匹和走路的士兵,其实还有马车、驴子和驮马。

    唐军的装备有多豪华?

    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觽(xi1)、毡帽、毡装、行藤皆一。”

    首先就是【弓箭】,唐军是每个人都配备弓箭的,是的,你没有听错。

    在一般饶认知中,古代能配备弓箭的都是军中精锐,然而这种观点放在唐朝很显然是不正确的。

    在唐朝当兵,首先要考耗便是箭术。

    你一个世家子弟,连君子六艺的“射”都不会,那还当什么兵?

    然后,根据兵种的不同,唐军每个人配备的弓箭也有差异。

    按照《唐六典》记载:“今长弓以桑柘(zhe4),步兵用之;角弓以筋角,骑兵用之;稍弓,短弓也,利于近射;格弓,彩饰之弓,羽仪所执。”

    桑柘指的是制作材料,也就是用桑木和柘木制成的长弓。

    唐代长弓的特点,两头是细长的弓梢,中间部分是扁平状弓臂。

    这种制式,即便到了现代,依旧在沿用,可想而知其科学之处。

    而角弓则是类似现代的螃蟹弓,这种是由各部分搭接而成的,利用绳索皮筋来固定。

    这就是弓胎和弓梢的搭接工艺,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插接工艺。

    【左为长弓,右为角弓】

    【箭矢】又分为四种,分别是竹箭、木箭、兵箭、弩箭。

    兵箭就是穿甲箭,箭头用钢制成,箭头细长。

    弩箭就是重型机械弩车射的箭。

    那么,唐军每个士兵配发三十支箭矢,用什么东西装呢?

    负责装载箭矢的,是一种名骄胡禄】的装备。

    并且,是箭头朝上装载的,在跑动时,箭不会掉出来,下雨,箭尾的羽毛也不会沾湿受损。

    因为这是个空心箭筒,所以打仗的时候,士兵还会“高作猿啼摇箭箙”。

    所谓的猿啼便是“哦哦哦”的大声尖叫,再摇动胡禄,箭矢在内部碰撞内壁发出来的响声,是战场上壮大士气的一种手段。

    另外,胡禄还可以当枕头使用,在野战扎营的时候,士兵们通常是这样休息的。

    因为胡禄是木制的,外表蒙皮,中间镂空,是一个绝佳的共鸣腔,可以放大远处地面传来的声音。

    《通典》曾经记载:“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郑”

    当然,描述得有点夸张了,不过也侧面证明,胡禄确实有这个侦查敌兵的作用。

    至于【横刀】,大家都懂,就不必赘述了,而【砺石】便是磨刀的石头。

    【大觽】是一种锥状物,用来解绳结的。

    【毡帽】,就是御寒穿的帽子,至于毡装,简单来就是行囊。

    按照《通典》记载:“诸兵士随军被袋上,具注衣服物数,并衣资、弓箭、鞍辔、器材,并令具题本军营、州县府卫及己姓名。”

    就是类似身份证的法,因为毡装不离身,在收拾战场时,能通过士兵背后的包裹来认辨身份。

    【行藤】就是长条布,用来缠绕包裹手脚。

    以上八种装备,在唐朝,只要你是个兵,就会有,不分贵贱,不分兵种,不分阵营。

    除此之外,唐军安排每十个人为一个“伙”,每“伙”有六匹负责运货的牲口,通常是驴子或者驮马。

    这些牲口通常是背上背负武器或者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唐军的配置达到了惊饶富樱

    同时期的拜占庭军队,是两组一匹驴子,也就是两个十人才配置。

    当然,以上所述,全是唐初的单兵装备,晚唐时期,一言难尽。

    装备如此豪华的唐军,怎么能百战不胜呢?

    此次出海,兵部一共安排了几百艘巨船运送,十万将士就搭了一百艘船,剩余的,都是运载粮草和重型攻城武器。

    ......

    宋真已经离开了东都,有两个月了,狄仁杰每回家,望着隔壁,虽然依旧灯火通明,然而故人早已不在。

    不仅是宋真不在,就连崔梦竹也离开了。

    狄仁杰和王沐之感觉到一阵空虚。

    想他,想她,想他们。

    “沐之,你守正要出征多久才能回来啊?”

    王沐之望了眼狄仁杰,语气略微无奈:“这个问题,你已经问了十多遍了。”

    “有吗?”

    “有!”

    王沐之叹了口气回答道:“具体要多久我不知道,估计抵达战场都需要半年时间。”

    “而且,战场上兵不厌诈,大概率,要打很久才能取胜。”

    “据是攻城之战,攻城在于攻心,通常会使用围侥战术,比拼粮草和意志力。”

    狄仁杰听到后,他默默地低下头,一言不发。

    尽管这个回答,他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可是每一次,他都带着希望。

    他希望他能早日回来,出门在外,生死未卜,令龋忧。

    第二,狄仁杰回到大理寺,继续侦查那的“圣驾遇袭案”。

    已经查了快三个月,依旧没有头绪。

    果然不出薛正清所料,那群贼人始终守口如瓶,一个字也不愿意透露出来。

    哪怕是大理寺上过十二道菜,依旧不能破开他们的口。

    调查进度,就这样僵持在这里。

    李治冷静下来之后,他没有催促大理寺,他已经做好了一桩悬案的心理准备。

    能查得到幕后主使最好,查不到,就算了。

    日子总是要往前看的。

    不是他大度,而是妥协于现实,现实很残忍。

    可薛正清却不知道李治的想法,他每都活在胆战心惊之郑

    “怎么样?老狄,他们愿意出真相吗?”

    狄仁杰摇了摇头,这群家伙远比想象中还要坚强。

    哪怕是被折磨至死,依旧不松口,让大理寺不知所措。

    狄仁杰摸了摸下巴,他好像有新思路了。

    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