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1章 出乎意料的科举题目

    萧德言,出生于兰陵萧氏,今年是他参加的第十次科举。

    他从十五岁便开始奋斗,而且他很头铁,只攻进士科!

    当他看到第一道“策论”的时候,他愣住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显庆三年,新税当立,时至今日,每年俞增。执论之于前,述己概论。】

    萧德言反反复复的阅读了好几遍这道题目,他不禁汗流浃背。

    坏了!显庆三年?到底新增了什么税?我特么不知道啊。

    你妈个狗鼠辈!你要我发表什么看法?我能有什么看法?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萧德言擦了擦额头上不断冒出来的豆大汗珠,跟他一样迷茫的考生,还有很多。

    这道题真的难倒了不少考生,哪有这样出题的啊?

    以前的策论都是问的前朝政策利弊,学习与反思,怎么今年就不一样了?

    众人才意识到,原来他们错了。

    他们原本以为,科举改制仅仅是将考试时间延期一年,新增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制科项目。

    事实上,不止如此。

    不仅进士科的题型变了,策论考核范围也变了,还有诗词歌赋的比例降低。

    而且还听,进士科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

    以前的科举试卷,是各州自主命题,这样的话,就能给当地官吏许多操作的机会。

    这次直接统一试题,你们还怎么买卖功名?

    各州的试卷都是掐着时间点才送达的,只在考试前一夜,当地官吏才收到,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安排人提前做题,然后抄送答案。

    更过分的是,进士科是统一送到各地都督府批改试卷。

    这是宋真能做到最大的公平了,因为唐朝科举试卷是不糊名的,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

    因为古代交通和通讯问题,即使朝廷下了指令,必须要求糊名,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州府衙做不做又是另一回事。

    他只选了进士科作为试点,没有落实到所有科目,如果有效果,就会推广到所有科目。

    萧德言思索许久,他发现自己真的想不起来,在显庆三年到底实行了什么新税法,只好往下看。

    当他阅读到第二道题目的时候,他又愣住了。

    【巨唐兴盛,军不强不足安社稷;岁月静好,兵不壮难以固家邦。自永徽元年起,共灭几国?何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执论之于前,述己概论。】

    萧德言懊恼的抓了抓头发,他发出一声低吼。

    “啊——”

    你问我自陛下上任后,唐朝灭了多少个国家?我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哪里知道?

    真是草了!到底是谁出的试题?

    随着考试时间一分一秒度过,考场里的考生一个个都发出痛苦的哀嚎。

    今年的进士科,怎么这么难啊?

    以前的策论,基本上都是靠秦汉时期的典故,多看点《春秋列传》、《史记》和《汉书》就可以答出题目了。

    没想到今年居然考的是近年发生的国家大事?

    主要是考生们不知道会这么考,所以他们没有提前了解。

    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考生们都是一群死读书之人,从未关心过国家社稷。

    国子监祭酒沈玖卿刚才巡查了一番考场,回来后他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坏了,这些题目别学生们答不出来,就连他们这群学正也不清楚。

    “看来,日后要改变一下上课内容了。”

    他走到宋真身边,叹了口气:“雷国公,你出的题目,还真的是......”

    宋真眨眨眼,他笑呵呵道:“怎么样?是不是出得很妙?”

    沈玖卿不敢不好,因为这份试题是经过陛下审批的。

    他只好讪讪道:“妙哉,妙哉。”

    同时他表达出忧虑:“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招到二十名进士。”

    宋真淡定的抿了口茶:“无妨,你要相信底下自会有学生有认真关注过国家大事的。”

    “我以为,读书不应该只看过去,还要放眼现在与未来。”

    “如果一个官员,整就会引经据典,但是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变通,只不过是迂腐之人罢了。”

    沈玖卿深以为然的点点头:“雷国公此言甚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去搞变法那一套,而是让官员能够思考变法,接受变法,认可变法,而不是整嘴里着“祖宗之法不可善变”的话,去阻挠改变。

    秦汉晋时期,甚至是隋朝的一些政策,放到大唐身上是行不通的。

    调整策论考试内容,就是在帮朝廷选用真正关心国家社稷的人才。

    如果你连最近几年发生过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知道,那你只是一个迂腐的读书人罢了。

    只会死记硬背,做官能做多好?

    ......

    考试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全国各地,无数考生汗流浃背,心翼翼的答题,他们不敢让汗水滴在考卷上。

    到了吃饭时间,有考生甚至在号舍里生火做饭。

    不过大部分考生都是啃着干粮,不想这么麻烦而且浪费时间。

    到了晚上,由于烛火亮度不够,大部分考生都选择睡觉休息,他们揉着酸涩的眼睛,心情沉重的进入梦乡。

    在梦里,他们金榜题名,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享受着族人们的吹捧。

    但是马桶里的熏臭,还有隔壁响亮的打呼声,时常会让他们在半夜惊醒。

    就这样,三两夜终于结束了。

    考生们一个个虚弱的扶墙离开了考场。

    等待他们的,就是又一次命阅审牛

    【本来是可以请假的,但是想想,还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