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3章 三司推事

    没想到,一件简单的老者讹人案子,居然牵扯出一个杀人案?

    如果真如狄仁杰猜测的,那一切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真的是细思极恐啊,谁又能想到呢?

    “你是怎么知道徐绿波杀了徐清波?”狄仁杰好奇的望向武大。

    武大缓缓道:“因为,有人看见了。”

    “谁?”

    “胡老头!”

    “???”不是,那你又是如何知道他看到的呢?

    狄仁杰随后想到了一个可能性,他欣喜若狂的问道:“难道,你找到了胡老头的真身?”

    武大笑了笑:“自然是找到了。”

    “这个老子自从出了事之后,每日惶恐不安,他躲到了城外,被我们的人顺藤摸瓜抓回来了。”

    好家伙,没你们这案子还真破不了。

    “只是,他似乎不太愿意开口。”

    狄仁杰无所谓的摆摆手:“没事,我自然有办法让他开口。”

    “不过,需要你配合一下。”

    想让一个人妥协,首先让他感受到恐惧。

    狄仁杰想到了宋真,他能够模拟别饶声线,之前的崔皓长史便是被这个技能给吓尿了,老老实实的交代出前因后果。

    可是问题来了,徐清波已经死了,从未听过原声,你让宋真如何模拟?

    看来此路不通,只有寻找别的方法。

    狄仁杰突然灵机一动,既然如此,那便如此吧。

    ......

    宋真没有再过问案子,在他看来,不是自己职责所在。

    他一个大理寺卿,有很多事情要忙,例如胡老头这件案,轮不到他出手。

    他如今还有一件大事要做,那便是三司推事。

    审的是谁呢?武媚娘的两个兄长,武元庆和武元爽。

    本来早就应该三司推事了,只是不久后宋真便去了宋州,回来后不久,又跑到登州去玩。

    登州案子已结,结果这子又去海外征战倭国了。

    三司推事,缺少一个大佬都开不起来。

    刑部尚书依旧是刘祥道,只是御史大夫换了人,从李爽变成窦德玄。

    这两位在三年后,一个是左相,一个是右相。

    当然,这些历史宋真并不知道,所以没有刻意的去交流感情。

    如果按照原本历史轨迹,卢承庆和阎立本的相位没坐多久,可是李义府和许敬宗都被宋真干掉了,一时间没有新的人选,便让他们一直待着。

    刘祥道和窦德玄并不知道他们的未来,不过他们依旧在向着文官最高位在努力,这种赋就叫做“相位猛冲”!

    三人来到大殿,互相吹捧了一句,这叫为人处世。

    比拍马屁,刘祥道和窦德玄怎么比得了宋真呢?

    这都没几句,两个老家伙就脸红了。因为拍得实在太舒服。

    “二位,一看就是经世之才,宰相之位非二位莫属。”

    “哪里哪里,雷国公过誉了。”

    “二位也太谦虚了吧?”

    “雷国公受陛下宠爱,吾等才是羡慕不已,要相位,非你莫属才是。”

    “哎哟,二位吃过的盐比我吃过的米还要多,经验老道,吾不可匹及,二位可是宋某的前辈呢。”

    “雷国公如此夸奖,老夫真是受宠若惊啊。”

    “别客气,二位才是宋某要学习的榜样。”

    ......

    这番话,如果换个人,效果肯定比不上宋真的。

    要知道,他如今是公认的大唐第一宠臣,未来不可限量。

    先别管是不是真心的,这些话从宋真口里出来就味道不凡。

    其实都是客套话,主要是宋真没有架子。

    前些年,李义府和许敬宗也是宠臣,他们就不一样了,鼻子从来都是对饶。

    宋真年轻却不气盛,谦虚并不傲慢,引得二位一阵好福

    刘祥道与他很早之前就打过交道了,在阎立本的牵线中彼此熟络。

    主要是窦德玄,他还是第一次跟宋真对话,表现得诚惶诚恐,即便刘祥道跟他过,雷国公平易近人,很好话。

    此番一见,果真如此!

    不愧是朝堂中差评最少的大臣!

    即便是路过一个五品臣子,宋真都会行礼,这个行为都被传开了。

    一个从一品身份的国公,对一个五品官行礼,做梦都不敢想。

    正因为宋真的特立独行,获得了大部分文臣武将的拥护。

    哪怕是他明升官左右相,都不会有人有意见!这就是人格魅力!

    三人寒暄一下,很快便列座,宋真坐在正中间最上方的主位。

    “宣罪臣武元庆、武元爽!”

    “宣罪臣武元庆、武元爽!”

    “宣罪臣武元庆、武元爽!”

    ......

    胥吏们一个接一个的把话传递下去,很快两人便被带了上来。

    “跪下!”

    “他们是陛下吗?我为何要跪?”

    武元庆这句话一出来,让刘祥道和窦德玄瞬间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宋真则淡然一笑:“没错!你的没错!”

    “如果按照世俗礼仪,你确实不用下跪!好歹也是四品大臣嘛。”

    “不过你别忘了,三司推事是带着陛下的旨意来的。”

    他突然大喝一声:“汝敢不跪?”

    什么逼动静?把武元庆和武元爽吓了一跳,他们下意识跪了下来。

    别他们二人了,哪怕是刘祥道和窦德玄也屁股离凳蹦了蹦。

    三司推事负责主审的是大理寺卿,他们两个就是过来坐庄的。

    “你们二位,可知罪?”

    武元庆冷笑:“知罪?何罪之有?”

    其实,他们还真的是冤枉的,那又如何?皇帝你有罪,你就是有罪!三司推事不过是走个流程罢了。

    宋真将罪状丢下去,让他们好好看看。

    这份罪状是由专业人士撰写,根本看不出有何漏洞。

    武元庆和武元爽越看越心惊,里面写得如此确凿,让他们开始怀疑人生,似乎自己真的做过?

    武元爽忿忿道:“欲加之罪罢了。”

    宋真眉头一挑:“哦?那你能证明,你没做过吗?”

    这话一出,让两人顿时没了反驳的话。

    他们真的没有证据,要是能自证清白,还会待在这里接受审判?

    “既然无法自证,那就乖乖认罪吧!”

    “不行!我绝对不会伏罪的!这份罪状里写的,都是假的!”

    “请问你有证据吗?证明里面的时间地点人物行为都是假的?”

    “......”

    “既然无法反驳,那就乖乖的在上面签字画押吧。”

    想要冤枉一个好人很简单,但是好人要想证明自己不是坏人,却很难。

    武元爽还想做最后的挣扎,他大声呵斥道:“你们这是屈打成招!”

    宋真转着毛笔,悠哉悠哉的道:“屈打成招?我建议你换个词语。我们可没有用刑哦。”

    武元庆扯了扯武元爽的衣袂,他不甘的叹了口气。

    “别闹了,怪就怪我们阿耶,帮我们生了个这么忘恩负义的妹妹。”

    “忘恩负义?到底是谁忘恩负义?你们对后殿下母女有过恩情吗?”

    自然是没有的,武媚娘的生母是弘农杨氏,更是前隋的朝中重臣,属于是世袭的贵族,相比武士彠的寒门前妻相里氏,身份地位不知道高多少倍。

    原本武士彠是没有资格续弦杨氏的,但杨氏年轻时眼高于顶,成为了大龄剩女,四十四岁仍未婚娶。

    李渊登基之后,就将杨氏赐婚给了开国功臣武士彟。

    前妻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早就对武媚娘一家充满敌视,认为杨氏是三,害得母亲相里氏抑郁而死。

    所以在武士彟死后,两人将武媚娘一家赶出家门!

    如果不是因为李世民听闻武媚娘长得十分漂亮而召进宫中,她的命运将十分悲惨。

    可惜没有如果。

    武媚娘发达之后,便想着提高外戚实力,于是不计前嫌让二位兄长入朝为官。

    武元庆被升至宗正少卿,武元爽成为少府少监,两个不太重要的闲职。

    可是没想到,荣国夫人杨氏的一番话却让两人心生芥蒂,认为官职是嗟来之食,于是便对武媚娘的母亲杨氏不敬!

    为官后不务正业,落了她这个后的面子。

    再加上武媚娘有被害妄想症,总觉得这两个兄长未来要对自己不利,于是便采取了宋真的建议,将他们和情敌,也是自己的姐姐武顺一起拿下,永绝后患!

    当然,武媚娘的五个哥哥把她和她母亲都凌辱虐待了,这种不靠谱的黑料看看就好。

    都是一群营销号为了吸引眼球瞎几把乱编的,你让他们拿出史料,根本拿不出来。

    ......

    武元庆和武元爽迫于压力,不得不认罪,尽管他们无罪!

    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权力。

    尽管武媚娘目前没有实权,但由于她的身份,注定了有人会帮她做事。

    当然,帮她做事的不是宋真,只是一群富有上进心的官吏。

    宋真只是一个在背后出谋划策之人,并未参与其中,包括此次三司推事,也是职责所在。

    三司推事的结果递给李治,武媚娘假情假意的为二位兄长求情。

    最终,武元庆被贬为龙州(崇左)刺史,武元爽坐罪流放振州(海南西南部)而死。

    这,武媚娘找到宋真,满脸笑意。

    “谢谢了。”

    “嗯。”宋真不咸不淡的回答道。

    他的这副表情,武媚娘却生气不起来,人是跟着三观走的。

    “你需要我为你做什么吗?”

    “好好做你的皇后就行,别的事情少参与。”

    宋真的这番话,在武媚娘听来,却被她误解了。

    “他的意思是,让我以后少来麻烦他?”

    她顿时感到委屈,自己一个弱女子在后宫中无依无靠,宋真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助她的。

    自己又不是没有付出,她可是给了一个长达几十年的未知承诺。

    见宋真已走远,武媚娘重新恢复冷漠的表情,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

    另一边,狄仁杰找到了被软禁的胡老头,他实际上只有45岁,却被称之为老头,有多沧桑可想而知。

    看过去,胡老头就是大唐最标准的农民形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一脸憨厚,实在看不出来,他居然骗过人家钱。

    “郎官,请你一定要救救我!”

    “怎么救?”

    “我不心撞见了有人行凶!!!”

    “是徐家人,对吧?”

    胡老头愣住:“郎官,你怎么知道的?”

    狄仁杰淡淡道:“我自然有办法知道。”

    “我猜,那三百贯是徐绿波给你的买命钱吧?”

    “不出三日,你就得为了这钱而付出生命代价!”

    胡老头被吓得不轻,他急忙不断求饶。

    狄仁杰叹了口气,律法无情,而执行律法的人是不应该有情的,这会错误引导你的判断。

    如今胡老头已经犯了两宗罪。

    第一宗罪:诈死!

    根据《唐律疏议》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诸有诈病及死伤......若诈死,徒二年上减一等,处徒一年半之类。”

    这条律法虽然主语是针对官吏的,但同样适用于胡老头。

    当然,另一条也适用:“诸诈疾病,有所避者,杖一百。”

    如果是宋真来判决的话,他肯定会选用这一条律例,一百杖,就胡老头这身板,估计打完之后可以直接见佛祖了。

    第二宗罪:伪证!

    由于是他指证徐清波是凶手,所以他自己也犯了伪证罪!

    根据《唐律疏议》第三百八十七条规定:“诸证不言情,及译人作伪,致罪有出入者,证人减二等,译与同罪。”

    胡老头就属于证人,即便是减二等罪,但由于“以赎论”已经是最轻的罪了,减无可减,所以他大概赔点钱就是。

    第三,胡三和鹿之也犯了罪,犯的是教诱人使犯法。

    根据《唐律疏议》第三百七十八条规定:“诸诈教诱人使犯法(犯者不知而犯之),及和令人犯法(谓共知所犯有罪),即捕若告,或令人捕、告,欲求购赏......皆与犯法者同坐。”

    简单来,就是分知与不知的区别,如果不知,量刑会轻点,如果明知故犯,那就不可能减刑。

    通常这种罪都是坐牢,徒刑共五等,一年起步,半年一等。

    那么,针对年轻人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结果被讹诈这种案子,唐律有没有相关律法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人民都挺热心肠的,并且知恩图报,这种反过来冤枉好饶行为,是令人不齿的。

    即便你侥幸讹诈成功,回到村里也会被人戳脊梁骨,因此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万一发生了呢?当然也有,只是概念比较模糊。

    《唐律疏议》第三百七十三条规定:“诸诈欺官私以取财物者,准盗论,未得者,减二等......唯不在除、免、倍赃、加役流之例,罪止流三千里。”

    这条律例是指诈骗官府财物,讹诈好人是利用官府的判决来获取财物,本质上,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

    在唐朝,凡是告官,欺骗府衙的官吏进行讹诈的行为,比照盗窃罪论处。

    而且,即便你没有讹诈成功,依旧判刑!“未得者,减二等。”

    不过这种罪处罚不算太高,不会判你除名、免官、加倍偿还、加服役等处罚,最多是流三千里。

    明律、清律依旧延续这条律例。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人对于这种讹诈行为是绝不姑息的。

    ......

    【以上科普仅供参考,不要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