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2章 根据指骨长度推算出死者身高

    张文彦思索了一会儿:“清河郡的大士族就两个,一个是崔氏,一个张氏。”

    “宋尚书,你刚才发现的金饰发簪,最低造价要一百贯。”

    宋真愣住:“这么贵的吗?”

    “是的,清河郡的物价就是这样,而且,金饰本来就很浪费金子,别看这发簪不大,实际上要用到的材料,绝对不是几两而已。”

    这么的话,加上人工费用,其实一百贯挺合理的。

    能花一百贯买一个金首饰,真不是一般人有这个财力的。

    “这样,你回去查一下,最近大户人家有没有过世的,并且出了殡。”

    “好的,宋尚书。”张文彦欣然应允。

    能为正三品大臣办事,是他的荣幸。

    宋真回到清河崔氏,一路上受到了族人们的恭敬。

    “看来,老丈人办事效率挺高的。”

    他没有想到,新出炉的清河崔氏家规,第一条就要求族人们对宋真尊敬,他俨然成为了比崔氏长老还要高的地位。

    ......

    “老公,今你去哪了?”

    景很乖,他在地上玩木头玩具,没有打扰父母聊。

    宋真把崔梦竹拉过来,他声的问道:“老婆,你是学画画的,对吧?”

    “是啊,怎么了?”

    “那你有没有学过人体比例?”

    “学过啊,有事?”

    宋真拿过一根筷子,他用手指比划了一下。

    “如果,一个饶一段指骨是三厘米,那么她的身高大概是多少?”

    崔梦竹愣了愣,她努力的回想起以前学过的人体描绘知识。

    “一段指骨是什么意思?”

    宋真伸出手掌,并且扬了扬手指:“你看,一根手指的骨头是三段,对吧?而这个三厘米的指骨,就是最底段。”

    崔梦竹抓起他的手,开口解释道:“指骨为三段,从上往下,上段指骨较短,通常是中下段指骨的二分之一。”

    宋真马上明白,他在心里算了一下:“也就是,一根指骨的长,大概是3厘米的2.5倍?”

    “没错。”崔梦竹想了想,她补充道,“另外,每段掌骨与对应的指骨的比例为1:1,重复一下,这只是一般饶比例。”

    在人体素描的时候,手是一个关键部位,你要画得具有和谐的美感,首先要知道的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黄金比例。

    这些知识属于人体结构学,美术生基本要学习的,所以不要大惊怪。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宋真并不确定,现场发现的指骨到底是哪根手指。

    假设是最长的中指,那么死者的掌宽大概是7.5+7.5=15cm。

    崔梦竹则摇摇头,否定了他的法:“不对的,掌面手掌长与中指长的比例是4:3。而手掌宽度与中指相同。”

    “没事,那就当那根指骨是中指的。”

    宋真计算了一下,也就是,死者的中指尖到手腕的距离是17.5cm。

    “老婆,我还有个问题,能通过手掌长度计算饶身高吗?”

    崔梦竹回忆了许久,方才开口道:“通常来,一般饶手掌生长与平时的身高、体型的生长呈正相关比例。”

    “也就是,身高越高的,体型就越大,相对而言,手掌的长度也会越长。”

    “具体怎么通过手掌长宽来计算身高的公式我忘了,我倒是还记得,身高通常是中指长度的21.1倍。”

    这么神奇的吗?宋真愣住,他只知道一个常识,身高应该与两手臂左右平伸的最长长度一致。

    他赶紧拿出纸笔,在纸上计算起来。

    崔梦竹看到他这副认真的模样,不禁一笑:“不用算了,我都心算出来了。”

    “啊?多少?”

    “7.5的21.1倍是158。”

    这个结果,与宋真后来认真纸算的结果差不多,他惊为人。

    “老婆,你数学这么厉害的吗?”

    崔梦竹扬起下巴,嘴含浅笑:“那当然,我数学在高考的时候,可是148分的。”

    “考这么厉害,你怎么去学了美术啊?”

    “呃,因为,我英语没考,睡过头了。”

    “.......”草!听听这是人话吗?

    艺术生的分数线确实比文化生要低很多。

    但是,能考进中央美术学院的,不仅要求专业考试录取在全国的前180名,文化分也要达标,像她这样的,没考英语都能破格招进去,更是凤毛麟角。

    因为,这个学校要求每一科的文化课成绩大于或等于80分,而她少考了一门还入学了。

    要么是有通的关系,要么是专业分遥遥领先。

    宋真不由得想起了李梦婷的丹青世家,背景确实很强大,非常合理!

    来不及震惊,他继续问道:“那,假如不是中指长度呢?有没有其他手指长度与身高比例的公式?”

    “有吧,好像就一个食指,身高是食指长度的24.2倍。”

    一般饶食指和无名指长度是差不多的,而且,应该也不会有女饶拇指和尾指达到惊饶7.5cm吧?

    “那么,24.2倍是......”宋真望了眼老婆,他懒得算了。

    崔梦竹白了他一眼,秒回答道:“是181。”

    一米澳女子啊?这很少见,大概率是一米五澳身高。

    没想到吧?我这个学美术的老婆,居然能帮我破案?

    宋真在心里记下了,并且留下了五厘米的误差。

    为什么要确定死者的身高呢?这对查案来,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就能缩查找范围。

    因为,贝州大不大,不,要从茫茫人海中,确定死者身份,是一件难题。

    宋真将死者的身高数据派人送到贝州府衙,让张文彦去查。

    本来查案就是他们的事情,他只不过是一时好奇,才选择加入。

    他来清河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度假。

    ......

    宋真向皇帝足足请了三个月的超长假期,把李治给干无语了。

    你子在玩蛇皮?刑部尚书办公室的椅子都没坐热呢,这就跑去外地玩了?

    但由于理由非常充分,陪老婆回娘家祭祖,李治真的不好意思拒绝。

    在古代,凡是涉及到家族的,就是大的事情,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随意阻拦。

    听起来似乎十分匪夷所思,在古代实际上很正常,不然你以为,家国下的“家”,为什么会排在前面?

    李治原本是想跟宋真讲讲价的,要么咱别三个月不见,两个月行不行?反正贝州也不是很远嘛,马车走官道快点,一周就能到达。

    但是,宋真刚上任三把火,立即出台了三十多条新规,经过大半年的验证,确实改善了司法系统,李治没办法什么。

    宋真陪崔梦竹在家三,每就是种花种草,有空就陪儿子玩耍,过着很多人都羡慕的生活。

    三后,张文彦亲自拜访清河崔氏,他是来找宋真的。

    清河崔氏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情绪,把他晾在外面,慢吞吞的走路回去征求意见。

    在他们看来,朝廷不如他们家族高贵。

    半个时辰后,张文彦终于得以进去,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表现得唯唯诺诺。

    张氏在清河郡里,名望势力都比不过崔氏,再加上,他要与刑部尚书打好关系。

    “宋尚书,叨扰了。”

    宋真放下儿子,他邀请对方在院子的凉亭坐下。

    “有结果了吗?”

    “有,在三月内,贝州一共有九百七十五户出殡,其中,家底丰厚的有三百六十八户。”张文彦递过厚厚一叠资料。

    “???”这么多的吗?宋真皱眉,“有没有人失踪?”

    “失踪?”张文彦摇摇头道,“通常亲人们出殡后,会选择立即返乡。”

    注意,这是返乡,而不是回家。民间有个风俗,出丧后不要立即回家。

    但是,古代车马慢,许多在外地工作的亲戚们,都是请假告老还乡的,他们回家也需要走很长一段路程。

    假期有点短,很赶时间的,万一不能在规定日期赶回怎么办?

    除了子女们要守孝之外,一般关系的亲戚,只是来走过场。

    现在问题来了,死者的身份到底是子女还是亲戚?

    如果是子女的话,还可以通过搜查失踪人口来寻找,但是,万一是亲戚在回乡的路上被噶了......

    宋真顿感一阵头大,由于古代没有摄像头,这给破案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茫茫人海,到底要往哪里寻找?

    张文彦一直在察言观色,他看见对方宋真紧皱,也清楚此案要想破案,几乎等于不可能。

    于是,他弱弱的问道:“宋尚书,要不,就当作无头案来处理吧?”

    宋真叹了口气,无奈道:“再看看吧。”

    送走张文彦之后,他抱着儿子,在清河崔氏府邸里随便逛逛。

    当走到一处院落的时候,发现里面挂着白幔,院门口挂倒头纸,就是一串串纸束挂。他好奇的走进去。

    “你好,宋尚书。”

    宋真下意识问道:“请问,这是......有哪位,老了吗?”

    河北通常忌讳死了人,都老了人了,或者是谁谁谁没了,宋真这是入乡习俗。

    他还发现灵堂正中间,上下各放着纸束挂,他大概数了数,一共只有三十张?

    回复他的人名叫崔正平,他叹了口气,表情十分哀伤:“不是老了,而是年仅二八就走了。”

    宋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所以,那些纸束挂是多挂两串吗?

    “是崔正经走了。”

    “走多久了?”

    “有半月了吧?我们正准备把灵堂撤下来。”

    半月?这时间未免也太巧了吧?宋真不得不联想到那件案子。

    “请问,当时出殡的人,都回来了吗?”

    崔正平愣了愣,他不解的问道:“宋尚书,何出此言?”

    “没事,只是随口一问。”

    崔正平没想太多:“子女们都回来了。”

    “这样啊?那就好。”

    “除了四娘,她出殡后,就动身去冀州上学堂了。”

    冀州的教育风气特别浓,是当时唐朝为数不多的普及教育程度较高的上州。

    让宋真疑惑的是,清河崔氏为什么不自办学堂呢?你看人家范阳卢氏,都有家族学堂,卢刺史的父亲卢淮,他在家族里培养了一个个青年才俊,曾任宰相的卢承庆便是他的学生之一。

    他向对方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家族学堂?我们没有这东西,如果办了,那肯定优先培养嫡系子弟,这对于旁系来,很不公平。”

    原来如此,宋真赞许的点点头。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太原王氏和范阳卢氏都是自办家族学堂的,确实对旁系族人照顾不周。

    虽然旁系也能上学,但仅仅是部分男子可以读书,至于旁系女子?你们自己去外面找学校念吧。

    我们不帮助,但也不阻止。

    唐朝虽然有女官,但是你要明确,女官到底是什么身份?只是一群专属于皇帝的女人罢了。

    这个时代不反感女子读书,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会送女儿去学堂的。

    对于士族人而言,女儿更多的是联姻工具。

    所谓的知书达理,仅仅是学水准。

    女子又不能参加科举,你学那么多干嘛?

    唐朝历经289年,你听过有几个女子被誉为才女的?

    才女的评判标准,就是能够作出绝句,着名四大才女有上官婉儿、李冶、鱼玄机、薛涛。

    她们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例如上官婉儿,就是在她母亲的精心培养下,熟读诗书,过目成耍

    也许有人会,那些青楼花魁呢?她们一个个才学过人,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不好意思,这也是青楼专门培养的,以此来作卖点。

    即便是五姓七望的女子,你让她们认字还可以,但是作诗?对不起,我不会。

    但这不是绝对,因为士族里面又分嫡系和旁系。

    王沐之和崔梦竹,都是嫡系女子,所以她们学过诗词歌赋。

    但是旁系女子就不是这样的待遇了,所以嫡系女子一般不外嫁,都是一个圈子里的士族互相消化。

    话回来,这个崔四娘,是嫡系女子,属于崔秋华那一脉,同个爷爷。

    “我们崔氏,通常会在女子及笄之后,便集体送往冀州学堂,两年后便学成归来。”

    两年?能学个什么啊?九年义务教育,学还有六年级呢。

    “所以,她是专门回来祭拜的吗?”

    “嗯,对的。”

    宋真眯起了眼睛:“你们就不去冀州,看过她们吗?”

    崔正平表情一滞,他十分自然的回答道:“为什么要去看?那里很安全。”

    “我的意思是,她回去的路上,就一定安全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