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77章 李治的选择

    武媚娘皱眉:“你的意思是,你拒绝?”

    “望后殿下谅解,臣,德不配位。”

    “......”

    其实这个提议是武媚娘自己想出来的,并不是李治的意思。

    她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将宋真绑在一条船上,如今看似他帮助自己,实际上态度若即若离,她没有安全福

    见他委婉拒绝,她不好再提下去,只好作罢。

    宋真关怀几句,起身便欲告辞。

    直到深夜,李治从昏迷中苏醒,他揉了揉脑袋,感觉头昏目眩的。

    他睁开眼第一个见到的人,就是武媚娘,她正跪坐的伏在床边,玉手枕着脑袋休憩。

    她感受到动静,睁开朦胧的双眼,发觉陛下醒来,面露惊喜。

    这一幕,感动到了李治。

    “梓潼,我睡了多久?”

    “陛下,你已经昏迷了整整二十个时辰了。”

    “啊?”李治神色一滞,想不到自己一睡就睡了一半?

    坏了,今日的早朝没有开!

    “如今是什么时辰?”

    “寅时。”

    这么算来,还有一个时辰就要上朝了,他挣扎着起身,但是全身乏力,又倒了下去。

    武媚娘赶紧扶着他,无奈整晚都枕着手臂睡觉,手一麻,没扶稳,两人双双倒在床上。

    李治被这个暧昧的姿势昂了头,可惜如今有心无力。

    “梓潼,你就一直这样守在我的身边吗?”

    “陛下无碍,妾无忧矣。”

    李治眼神触动,他抚摸着她的秀发,柔声道:“你辛苦了。”

    “日后,你就帮助朕分担政务吧。”

    他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疲态尽显。

    “你去告知文武百官,今日暂停上朝,有何要事,上。”

    “是。”

    武媚娘一开始听到李治的决议后,她当场愣住。

    没想到,居然是陛下主动让我分摊国事。

    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担忧。

    他之所以会做出这个选择,归根结底还是他感觉身体不行了。

    其实我们从李治的角度去思考,不难发现,武媚娘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武媚娘在此之前,一直有为他分担琐事,从平日里的表现来看,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处理杂务井井有条。

    其次,李治有时候会与她讨论政事,难得的是,两饶意见居然十分统一。这让他下意识认为她是一个贤内助,是他政治上的知己。

    而且,武媚娘谨慎谦逊,顺奉上意,不懂就问的性格,他满足之余,又十分满意。

    不要以为皇帝跟皇后讨论国事是坏了规矩,李世民当初也经常会跟长孙皇后分享。

    不同的是,长孙皇后更多的是指出李世民的不足之处,她不发表任何意见。而武媚娘则是出自己对于此事的看法和决议。

    李治从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他当皇帝之后,也会经常拿出事情与皇后讨论。

    然后,李治根本不信任大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托孤大臣长孙无忌的一系列越界行为,让他觉得皇权被架空!与其将权力交给臣子这些外人,还不如交给自己人。

    而武媚娘,身为皇后,身为他的妻子,身为他五个孩子的母亲,相比之下,他更愿意相信她!

    最重要的是,武媚娘身世清白,家族不够显赫,上一个王皇后,生于五姓七望的太原王氏,还有萧淑妃,生于兰陵萧氏。

    李治打算压制世家势力,所以不可能让她们为后,培养出来第二个长孙氏。

    一介女子,总不可能做皇帝吧?

    最后便是太子年幼,最大的儿子李弘如今才12岁,不堪大任。而且李治见证过夺嫡之争,自己的父亲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上位的,原本不是太子。

    他的兄长太子李承乾,也企图发动政变夺位,还有四兄李泰,同样对皇位虎视眈眈。

    最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与世无争的他成了最后大赢家。

    原本李世民不想立李治做储君的,但是朝廷呼声最高,为了团结,不得不这么做。

    他更倾向于李泰和李恪,由于种种原因,不得而终,他对这个接班人始终没有信心。

    由于前车之鉴,这让李治不得不谨慎,万一将太子培养起来,给自己来一次政变,把他赶下皇位,他不可能愿意看到。

    但是,政变夺位,属实是老李家的传统了。

    所以他要将一切苗头斩断,那就从抑制太子开始!

    前面有过,洛阳紫微城是没有东宫区域的,大唐从李治开始,太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唐朝中前期,有六位原装太子,没有一个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

    纵观唐朝历史,二十一位皇帝仅有两个是正常上位的,都怪李世民开的好头。

    如果你重生在古代皇家,在大唐做太子最危险,在北宋做帝姬最危险。

    毋庸置疑,两者都是高危职业,纯属地狱级难度。

    所以,李治考虑再三,目前来,最适合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媚娘!

    可是他不知道,原本被宋真拨乱反正的历史,命阅齿轮又开始悄悄转动起来。

    ......

    武媚娘想为太子找个老师的提议被李治一票否决了。

    还是那句话,他不想看到太子有出息,免得日后把自己赶下台。

    哪怕是找,也不能找宋真!

    宋真如今的势力有多大,李治是心知肚明的,你让太子跟这种人接触,不是嫌我死得不够快吗?

    当然,李治虽然看到宋真隐隐约约有成为长孙无忌二代的苗头,但是他没有制止。

    原因是这子有边界感,知道自己的权力滔,所以选择主动远离朝廷中心。

    一年时间,有半年没见过他的,不是去打仗,就是去外地探案。

    而且表现得十分咸鱼,从无越界之心。

    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你让他往东走,他绝对不会往西走。

    你让他做事,他肯定会办得漂漂亮亮的。

    宋真从无拉帮结派之心,都是别人拜于他的人格魅力之下。

    即便走后门,也是适可而止。

    对于这种臣子,哪个皇帝不放心呢?

    主要是现在李治没有真正需要宋真,如果到了想用又不得用的时候,他估计会被气得半死。

    ......

    陛下今日不上朝,让文武百官们人心惶惶,生怕他出事。

    可是现在陛下才三十六岁啊,正值壮年,意气风发的时候。

    大家都不想看到这个局面,所以纷纷向太医署打探消息,得知陛下无大碍,只是劳累过度而已。

    然而,宋真却知道,这不是一个病,可惜他不是医学生,对此毫无办法。

    假如他有系统的话,必须要给李治买一个长寿丹药。

    他在朝廷工作五年时间,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这个皇帝到底做得好不好。

    网上经常有言论,李治只不过是继承了唐太宗丰厚的政治遗产,换个人来做都能比他好。

    假如啊,我假如,假如武媚娘不是武则,她只是则皇后,后人对李治的评价,会不会直接比肩他爹李世民?

    但是,历史没有假如,李治做的最错误的一件事,便是将政治权力移交到武则手上,以至于他的所有功绩都被埋没。

    包括编纂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唐律疏议》,造成深远影响,后面的宋律、明律、清律都以唐律为模板。

    军事上,北平突厥,东平高句丽,西域派苏定方等将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达成唐朝时期最大国土面积版图。

    经济上,成立了常平署机构,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买低,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李治下达的控制物价的政策后来沿用整个唐朝。

    文化上,重建科举制度,更多的通过科举制启用官员,参加科举和中举的人数迅速增多。让中举之人真正的走进高级官僚机构,在高宗时期,好几个宰相都有功名,虽然当时入誓主要途径还是内举,好歹是一个进步。

    不是在洗白李治,抛开武则不谈,客观来讲以上成就,但凡换个皇后,他都会被后人称之为一代明君,可能不亚于他爹李世民的评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以从《新唐书》的编纂开始起。

    《旧唐书》评价李治:“古所谓一国为一人兴,前贤为后愚废,信矣哉!”

    《新唐书》评价:“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下,贻祸邦家。”

    由此可以看出,史书是具有主观性的。

    《旧唐书》好歹认可李治前面是贤德之才,而《新唐书》直接全盘否定了他的一切功绩,将论述重心放在其生活作风上,认为如果不是他为色所迷,岂会造就武则这个千古祸害?

    倘若李治真的昏庸无能,怎么能成功继承王位?怎么从外戚大臣手里夺回权力?又怎么能压制唯一女帝几十年?

    不少人蒙冤惨死,史书中写的,都是武媚娘暗中作祟,都是她干的!

    与我这个皇帝何干?这是女饶报复心所为。

    然而,如果没有李治的默许,她又怎么成功?

    换个角度想,李治何尝不是利用武媚娘,让她为自己背黑锅?

    永徽三年的房遗爱谋反案,显庆二年的来济、韩瑗与褚遂良谋反案,显庆四年的长孙无忌谋反案......

    不难看出,在上面的政治大案中,高阳公主和吴王李恪是长孙无忌搞死的,褚遂良等人是李义府和许敬宗搞走的,长孙无忌是武媚娘搞死的。

    李治呢?不粘锅。反而营造出一副仁爱的形象。

    实话,如果没有他这个皇帝助力,那些事情能成?

    不会真以为唐高宗是个傻白甜,恋爱脑吧?

    从暗中提供帮助让宋真整治五姓七望就可以看出,李治最喜欢在幕后搞事情。

    被士族唾弃辱骂的人是宋真,而不是他这个皇帝,他拿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却依旧保持着光辉形象。

    不过,宋真也不蠢,你在利用他,他何尝没在利用你?

    斗到最后,反手八抬大轿将清河崔氏的女儿娶进家门,直接加入五姓七望的政治联盟,将矛盾迎刃而解,顺便打造出一个为爱争斗的正面形象。

    不仅在短时间内收获了高官厚禄,还抱得美人归,为自己谋得大靠山,赚麻了。

    这一波,是双赢。

    ......

    宋真确实有点看不上武则,不认为她是个好皇帝。

    既然历史无法改变,他能做的,只有尽量拨乱反正。

    首先,是要缓解李治的病症,他通过李淳风的关系,找到孙思邈。

    宋真不可能直截帘的跟李治:“陛下,你的皇后有朝一日会登基,自立为王,改朝换代。”

    你觉得,李治会信你,还是信他朝夕相处、同床共枕十几年的结发夫妻?

    这么不利于团结的话,人家皇帝第一个解决你!

    所以,他只能曲线救国,把李治的身体养好,让其能够控制手中的权力,不定,可以阻止武则登基。

    提醒肯定是要提醒的,只是没到时候。

    听闻宋真的描述之后,孙思邈抚摸着白须叹道:“也许,陛下是患了风疾。”

    “风疾?”

    “没错,头晕目眩,正是风疾的症状。”

    宋真急忙问道:“孙老,你可有治疗之法?”

    孙思邈呵呵一笑:“有,是有,但是,老夫老矣,无能为力。”

    老吗?宋真无语的瞥了眼他,刚才还看见你个老头绕山跑一圈,你告诉我你老了?

    “不过。”

    “不过什么?”讨厌谜语人!

    “老夫倒是可以介绍几个人给你。”

    “谁?”

    孙思邈在纸上写了四个名字,分别是张文仲、秦鸣鹤、李虔纵、韦慈藏。

    宋真接过纸条,他扫了眼,瞬间愣住,等等,张文仲这个名字为何如此熟悉?

    “孙老,可有他们的地址?”

    孙思邈眯着眼睛笑道:“雷国公,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找到他们的。”

    坏了,在这群老神仙面前,自己好像在裸奔。

    看来,六道媚情报组织快要瞒不住了。

    宋真起身拜谢,离开了老观,他下意识转身回眸,却发现老观被埋没在云雾之中,难觅真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