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04章 麒麟币发布

    经过一周的讨论,最终户部与郑凤炽签订了合约。

    并且,十日后,经过与六部的商讨,确立发行关税与货币新政。

    新政不用宋真起笔,他可是宰相,也有自己的秘书,那就是东台侍郎张文瓘。

    “稚圭,你将会议内容整理好给我。”

    起这个张文瓘,出身于河东张氏,他也曾经在大理寺卿这个位置上做过。

    只是他没有宋真的好运气,准确来,应该是宋真抢了原本属于他的宰相之位。

    当时,一个朝堂上存在两个东台侍郎,最终,陛下让刚做没多久的宋真上位,把张文瓘晾在一边。

    “好的,宋左相。”

    张文瓘抱着书册便转身离开,背影有些孤单。

    他在宋真上任后,听到了许多流言蜚语,他在怀疑人生,到底自己这些年这么努力,有什么用?

    他顿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过他不是那种计较的俗人,很快便摆正了心态。

    “无论身处何位,都是为陛下服务,都是为了治理好唐朝,都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

    张文瓘丝毫没有受风言风语的影响,他只想着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张文瓘不仅将会议笔记整理好,并且将新政草拟出来。

    宋真愣住,他望着桌面上厚厚一叠资料出神,望了眼对方的精神状态,随后皱眉道:“稚圭,你是昨晚通宵达旦了?”

    张文瓘有些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宋真对他肃然起敬,你要知道,他可是606年出生的,至今已经61岁了。

    花甲之年还那么拼命,真的不知道该点什么好。

    宋真将张文瓘按在座位上,亲手帮他倒了杯热茶。

    “谢过宋左相。”

    “你今日就回家休憩吧。”

    “啊?”张文瓘放在口边的杯子顿了顿,一点点茶水溢了出来。

    “我,让你今放假,回去补觉。”

    这话的,急得张文瓘赶紧站起来,结结巴巴的道:“不需要的,宋左相,我,我能够熬得住。”

    宋真抬眉瞥了眼他:“你是不听我的话咯?”

    “不是,只是,太过唐突了。”张文瓘显得手足无措,在他看来,这是工作的分内之事。

    如果今不上班,算是蹉跎了。

    “无妨,你回去吧,倘若有人召唤你,我自会与他明。”

    张文瓘看到宋真的表情,似乎不像是开玩笑,他老眼一红,含泪点头。

    “等等。”对方喊住了他,“你吃早饭了没?”

    “走得有些急,还没樱”

    “这些糕点,带回去路上吃,不要伤了身体。”

    回去的路上,张文瓘坐在马车里,捧着热腾腾的包子,百感交集。

    “怪不得宋左相能在朝堂里有如此高的人气。”

    以前只是听,从未真正接触过,如今看来,人怪好的嘞。

    ......

    宋真在办公室里审阅张文瓘草拟的新政条例,并将其中他觉得不适的部分修改,然后丢给东台舍人手抄一份。

    下午,他拿着厚厚的一叠新政条例进宫。

    李治认真阅览之后,递给武媚娘查看。

    武媚娘看得很仔细,甚至将句子都精简缩略了不少,但是词意不变。

    不过,她提出一个问题:“宋卿,本宫想问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考虑过,外商伪造通行证?”

    宋真眼皮跳了跳,这个女人难道真是从政的才?居然考虑得如此详尽?

    “有考虑过,通行证乃是金条印制,且,必须要在十五日之内出界,否则,作废。”

    武媚娘点点头,这个男人果然考虑得很到位,看来陛下喜欢用他办事,并不是因为他......而是真的有点本事。

    “既然如此,那你要加入进去。”

    “后殿下,关于通行证的制作规格,在新货币政策中有写了。”

    武媚娘愣住,她拿起另一本书册,顿时大吃一惊。

    “你,居然将金币图案都设计出来了?”

    “是的,是我夫人画的。”

    李治笑意盈盈,他没想到有一,自己的头像会被刻印在钱币之上。

    新货币一共有三种新额度,分别是五十贯(金币)、一百贯(金币)、一千贯(银币)。

    为什么要设置如此大的面额呢?这是经过宋真深思熟虑的。

    现有的乾封通宝,乃是青铜材质,并非黄铜,汉朝的方士已经研究出来人工合成梓黄铜了。

    既然要发展大额交易,那新货币就必须要符合水平,假如只有几十贯面额,那还不如不发行新货币。

    唐朝的内河船中,长二十余丈,载六七百人已很普遍,货船可载重五百余吨的船。你猜猜一艘满载的船,可运多少丝绸?

    所以,如果只是最高面额百贯,根本满足不了那群富商的需求。

    另外,在唐朝,白银比黄金要珍贵许多,举个数据,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每年从西域进口的黄金约十万斤,从南洋进口的黄金约五万斤,从日子进口的黄金约三万斤。

    而白银,一整年的年产量,只有一万斤半。

    而一两黄金等价六贯,精心铸造的银币完全配得上一千贯的价值。

    武媚娘提出疑问:“你在其中,并没有提出防丢失的规则啊。”

    要知道,一千贯可不是一笔数目,万一被盗,那会心疼好久的。

    “那,后殿下觉得该如何呢?”

    武媚娘沉思一会儿开口道:“我觉得,百贯以上的新货币,应该到官营钱庄兑换同等价值的旧货币。”

    “可是这样,不就违反了推出新货币的初衷了吗?”

    这句话,是李治的,他并不同意武媚娘的观点,他和宋真一样,觉得这么大面额的货币,你都能丢,那是你没有保护好,活该。

    武媚娘脸色微变,不再坚持己见,毕竟她只是协助摄政,并不是朝政的主人。

    经过三的研究,李治最终定稿,让尚书省拟出新政条例,并且发送到各州府衙。

    首先第一步,便是收回市场上的所有黄金。

    有部分敏锐的有钱人,他感觉不对劲,为什么朝廷会突然收回金子呢?

    “一定有古怪!咱们先不去兑换上交!”

    可是他们的操作,宋真怎么可能不会提前预判呢?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回收黄金,然后朝廷给出最后通缉,必须如数上交,如有发现何人家里私藏黄金,那便是以偷盗罪定责!

    这一下,很多有钱人都慌了,赶紧上交,但还是有胆大心细的留着。

    四个月结束,各州府衙到处粘贴发行新货币的政策,并且开放新货币兑换,新货币正式命名为“麒麟币”。

    那群留下黄金的有钱人狂喜!都在感叹幸亏没交!

    老老实实兑换上交的人则是捶胸顿足,后悔不已。

    但是很快,当有人成功兑换出新货币后,他们更多的是庆幸。

    因为,“麒麟币”根本伪造不出来!

    “麒麟币”的铸造是浇筑式的,就是把金属融化成液,浇进模具之中,等候凝固成型。

    “麒麟币”与乾封通宝的表面纹案相距甚远,有人觉得,这已经不是一枚钱币了,而是一件艺术品。

    正面印着李治的真人头像,反面印着武媚娘的真人头像,并且在侧面,雕刻了独一无二的编号。

    一百贯的金币体积比五十贯的大得多,很容易辨别。

    由于制作工艺是一体浇筑,民间无法制造出对应模具,所以伪造极难,如果被发现假币,那可是大罪啊,谁敢冒险?

    浇筑制成和雕刻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摸起来光滑无比,一个摸起来割手。

    并且,不是纯金制成,正面是金色,反面是青色,没有一个人能够推测出到底是怎么搞出来的。

    一千四百多年后,考古学家看着手里的公元668年发布的“麒麟币”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语。

    ......

    时间来到总章二年(669年),没有太多的人事变动。

    东台左相依旧是宋真,西台右相依旧是李敬玄。

    由于宋真身上的包袱实在是太多了,所以科举改革,没有让他负责,而是交给西台右相李敬玄。

    原本,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在皇帝面前大展手脚。

    可惜,李敬玄还是太急了,他利用自己西台右相和检校司列(吏部)少常伯的权力,不断的往朝中塞自己人入仕。

    他的塞人跟宋真可不一样啊,人家宋真安排的大都是五品以下的官职,狗都看不上的垃圾岗位。

    可是他呢?先是通过科举,暗中作祟安排赵郡李氏一大批子弟中举。

    早已入朝的,别管有无功绩,只要是自己人,他直接丢进三省六部,并且都是身居要职。

    李敬玄原本只是普通士族子弟,但是他属于入赘,入赘于赵郡李氏。

    可以这么,假如没有赵郡李氏的幕后推动,他不可能做到宰相之位。

    如今到了他反哺的时机了,毕竟他的三任妻子都是出身于山东士族,而且都是赵郡李氏女儿。

    宋真自然知道他的动作,他站在那里观望,没有帮助,也没有反对。

    可是,由于太过肆无忌惮,并且在科举改革的时候做手脚,原本想要大展才华的李治,一下子熄了火,还碰了一鼻子灰。

    ......

    而改革的具体规则,是宋真与李治和武媚娘一起商讨出来的,比较雷同北宋的防舞弊措施。

    那么,这一次科举改革,到底改了什么呢?

    首先,负责出题的国子监官吏,以及各州监考的主考官在开试前全部集中封闭起来,断绝与外界的联系,直至科举结束。

    然后,设立封弥官新职,专门负责在试卷上去掉考生的籍贯、出身以及姓名,另设编号。

    而且,封弥官不止一人,在他后面还有誊录官负责将考生内容全部摘抄下来,然后让对读官校对内容是否有纰漏,是否与考生所写完全一致?

    也就是,负责批阅试卷的考官,他们是不知道考生到底是谁的,这比以前而言,进步太多了。

    接着,每份试卷都要至少经过三名考官评定,分别有初评、复评和终评三道程序。最终,排名按照终评结果公示。

    那么,李敬玄是如何徇私舞弊呢?

    很简单,就在封弥官之间下手!先是让他的人阅读一遍所有试卷,然后选出写得优秀的试卷,把名字改成自己饶。

    反正考生也看不到他的试卷批改结果,肯定发现不了已经被调包。

    这件事情影响真的很恶劣!民间已经有传言,朝廷是挂羊头卖狗肉,看似改革,实际上一点都没改!

    李治平白无故遭受了冤枉,虽然他听不到,但是他知道。

    所以,他望向宋真的位置,发现那里空空如也,不禁一愣,好子,你居然请假?而且还是提前几请的?莫非你有先见之明?

    没有办法,他便给了眼神狄仁杰,让他出面,反正自己绝对不能背锅。

    不愧是弃锅王!果然是大唐第一爱惜自己羽毛的皇帝!

    狄仁杰早就听闻宋真提及此事,这人惹了大祸端,只要他倒了,上来的人就是你!

    念及至此,他上前一步道:“如今我朝与吐蕃交战激烈,臣以为,镇守河西,非李敬玄不可!”

    李治暗中满意的点点头,嗯,这子上道!

    他沉声道:“吐蕃一战,关乎国运,先军进攻,后军防御,不得稀疏。狄卿若使朕往,朕必往!故,李卿不得推辞。”

    “......”李敬玄震惊的抬起头,瞪大双眼,聪慧的他,一下子就猜出前因后果。

    他想不明白,自己明明做得很心翼翼,怎么就会被发现了呢?

    只能,下无密封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别忘了宋真可是在朝堂中四品以上的大臣府邸附近,安排了六道媚人十二时辰监视。

    除非你不出门,否则休想逃避六道媚追踪!

    这些布置,其实是李治安排的,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相反,他的控制欲特别强!

    ......

    李敬玄可惜了,曾经,他也是一名好官。

    在永徽年间,参选官员一万多名,主持选官的他,凭借着过目不忘的能力,哪怕在街上遇见,都能准确无误的叫出那饶名字。

    如果有官员未被选用,心有不服过来上诉,他甚至能当场口述对方书判重的错误,他一句话都没有错。

    可以看出,他真的是一名很有才华的官员,只是为什么要做出自毁前途的事情来呢?

    唉,可能是赵郡李氏给的压力太大了吧?

    他的仕途,他的一切都是赵郡李氏给的,他只不过是他们扶上去的傀儡罢了。

    如今成功做上当朝第一人,假如你是赵郡李氏的族老,请问,你会不会放过他?

    李敬玄一走,亲自送走上司的狄仁杰成功上位!

    “门下,朕念西台侍郎狄仁杰,为官清廉、兢兢业业、功成名遂、克己奉公,着封西台右相之职,望行命贤达,奏绩有章,敕曰。”

    宋真走过去,握拳拜道:“怀英,恭喜了!”

    狄仁杰会心一笑:“守正,同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