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4章 改革成效

    新年之前,赵盏苏醒后首次议事。过去一年,左右丞相召开的议政次数不多,没有什么新政推行,全是按部就班的执行早前的改革。赵盏归来,人心安定。七位宰执均面带喜色,一同对赵盏行礼。赵盏还礼,示意各位坐下。环视这些大宋肱骨重臣,对赵雄:“赵相见老了。”赵雄:“臣本年老,见老实属正常。”他还想什么,喉咙一哽,不出来。到底赵盏为什么昏迷?民间百官都不信只是摔倒这么简单。赵雄起初猜到或许是因为归还军中兼并耕地导致的后果,不定官家盛怒之下动了手。赵雁执政后,立刻下达军令归还耕地,便印证了他的猜测。若非自己逼迫太子,怎会有慈灾祸?自己不但是害了太子,不定还要断送了整个王朝的未来。一年来夜不能寐,深感愧疚,怎能不见老?几位宰执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好在整个国家运转正常,风调雨顺,没有出现大问题。现在看赵盏,生龙活虎,精神状态极好,全放下了心。赵盏知道赵雄想什么,他道:“喝多了,摔一跤,睡了一整年,辛苦各位了。”赵雄明白赵盏的意思。按照朝廷给的法,就是这个法。过去的都过去了,不必细究。他:“太子醒来就好。”赵盏:“醒是醒了,耽搁了不少事。今召集大家来,主要是想了解过去一年的军政国事。改革是否正常完成,有没有什么难以决断的事。”

    他问赵汝愚。“铁制农具替换的怎么样了?”赵汝愚:“今年春耕之前已全部替换,效果非常明显。臣在秋收时让户部单独统计过,不算军中归还的耕地,粟米收入比前年提升了两成。算上军中耕地,粟米收入又增加一成。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各地常平仓皆补充完成,粮米市价稳定。”赵盏问:“去年的气候怎样,有没有水灾旱灾。”赵汝愚:“去年风调雨顺,也是增加收成的原因。但臣估算,纵然是碰上寻常灾害,全国粮米产出也不会比往年低。这三成粟米,是储粮的保证。”赵盏:“这还好。”赵汝愚:“多亏太子德政,官家带头归还耕地。于国于民,都有大的好处。”赵雄:“去年春季,划出了十万亩耕地,五万亩种植棉花,五万亩种植亚麻。”赵盏问:“做成棉衣了吗?”留正:“按照太子的计划,已做成棉衣发给了西北的将士。实际做棉衣与当初的估算略有差异。五万亩棉花和亚麻做成棉衣棉裤,棉帽,手套,棉鞋,共十万套,少部分将士没分到。李帅那边会有安排,比如不需要在冬季野外巡逻驻守的将士可以缓发。”赵盏:“那就商量商量,明年还能给我增加多少耕地种棉衣?”几人互望一眼,王淮:“三十万亩可够了?”赵盏略微惊诧,随即微笑道:“怎么这般痛快了?”王淮:“军中归还的耕地列入税收,粮米充足,增加了许多收入。三十万亩要是不够,还能再增加。”赵盏:“四十万亩。不再种植亚麻,全部种植棉花。”王淮问:“全部种植棉花?那麻布该怎么解决?”赵盏:“以后用棉花纺成棉线,棉线做成棉布,用棉布替代麻布。”王淮:“这没人尝试过,一旦出了纰漏,明年大批棉花无法做成棉衣棉裤,必定会耽搁了军中补给。”赵盏:“临安城还存有些棉花吧?”赵汝愚:“库中还存几千斤。”赵盏:“给我找五十名聪明些的纺纱工匠,我教他们。教会了他们,由他们教给别人。”赵汝愚:“臣让工部安排。”

    赵盏道:“江西如何了?”范成大:“江西灾后重建非常顺利,流亡百姓归来,各地移民,江西人口增加了四万户。财政收入接近灾前水平,粮米收入为灾前七成。理学兴盛,增设书院,文人士子趋往。转运使朱熹居功至伟,且在吏部几次评定全优。”赵盏:“加...”他犹豫了下。“加朱熹敷文阁学士。”这是正三品的加官,着紫衣,金鱼袋。在封疆大吏的文臣中,高人一等。敷文阁学士虽然只是加官,毕竟是一大殊荣。朱子博学,学士也恰到好处。赵盏问:“取士如何?”王淮:“文科取士三百人,官家亲擢石孝友状元。乔行简榜眼,史弥远探花。”赵盏点点头,随即皱眉问:“探花是谁?叫什么?”王淮答道:“史弥远。”赵盏心:“此大奸臣竟是探花郎。幸好他还能进三甲,否则我都不知道他也成了进士。当尽早防备,以绝后患。”他问:“进士通常怎么安排?”王淮答:“大多数补充各衙门的空缺。监察司已在全国设立,官员到位。”赵盏:“三甲都安排到哪了?”王淮:“翰林院取金榜前二十名,三甲作为大宋将来的宰辅培养,自是要进翰林院研习。”赵盏:“大理灭国后,需人治理,将史弥远调到大理做个县令。”此言出人意料。议政厅安静片刻,王淮:“科举三甲,调到外地做县令,这,没有先例。若是这般做,可能会引起士子不满。”赵盏:“给他个实职,治理一县,这是好事,有什么不满?”王淮:“臣斗胆直言。到了下面,虽是实职,升迁机会不能与翰林院相比。何况是大理那等偏远危险的地区,常有性命之忧。探花郎年纪轻轻,刚跃龙门便外放,这未免有些不公平。”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心中必定有远大抱负。可当朝太子亲自过问,外放到边远地区,显是给他的仕途判了死刑。赵盏一句话,关乎这位探花的命运。再史弥远是史浩的儿子,王淮作为大宋丞相,总要替他个情。他道:“史弥远之父史浩于国朝有大功。请太子三思,不能寒了士子和老臣的心。史弥远入翰林院以来,并无过错,实在不该外放。”赵盏问:“史浩,是能臣忠臣吗?”几位宰执齐齐点头。范成大:“史相两朝重臣,推行诸多利民利国政策,举荐人才,公私分明,不荣妻荫子。如今史相致仕在家,朝廷外放其子,多有不妥。”赵盏暗道:“如此能臣,生了个奸臣儿子,真是太可惜了。”他道:“这件事先不议了。”他不议了,随后与吏部打了招呼。史弥远和韩侂胄两人,所有官职升迁调动,最高不可超过正五品。不赋实职,只准许任虚职。看这南宋历史上的大奸臣和大权臣能弄出什么幺蛾子?

    赵盏问:“保马法效果怎样?”留正道:“去年共在民间选购战马一万两千匹,都能符合骑兵标准。”赵盏:“太少了,什么时候才能组建二十万骑兵?”留正道:“之前总共投放两万匹马驹,能选出一万两千匹已是很不错了。今后还可以增加保马法的马驹数量,尽快交付军队。”赵盏:“哪里弄来那么多的马驹?”留正道:“这次交给农民的马驹长大了,许多都已配种,很快能产出马驹。而且朝廷鼓励养马,民间的马匹交易也很兴盛。尤其在大宋与西夏边界,去年战乱前就从西夏购买了数千匹良马。”赵盏:“西夏有很好的养马地,如今完全臣服大宋,咱们可以找西夏要马。”留正道:“西夏对大宋仍有不满,直接要或许不太合适。而且之前被金国攻打,损失惨重,连境内男女都被掳走许多,养马地怎会幸免?”赵盏:“陕西在咱们手里,在那能不能建养马场?”留正:“陕西水草丰美,处在河套地区,是很好的养马地。但是距离边境太近,实在危险。等到马匹长大了,万一宋金冲突,边境守军若是战不能胜,不定这些马全都给敌人准备了。”赵盏:“除了陕西,咱们境内还有适合养马的地方吗?”留正不言,摇摇头。赵盏:“当初推行保马法就是要增加战马数量。没有战马,就不能组建强大的骑兵。没有强大的骑兵就不能和金人蒙古人对抗。纵然守得住,也打不出去,更别谈收复失地了。”留正:“军中每年繁育的马驹有两万匹。投放到民间,可以增加马驹数量。比如,去年已投放了一次,估算起来民间差不多有马驹三四万匹,今年若还能繁育两万匹马驹,投放民间,则又能增加两万匹。数量始终在不断增长,不出意外,明年则能选出战马三万匹大不溜。后年会更多。养马地虽好,咱们仍是没有足够的马驹,又要担心金国突袭。只依靠民间养马,二十万骑兵三五年就能组建。”赵盏道:“哪怕是三年都太长了。骑兵要训练,要熟悉战马,演练阵型。训练不足,面对金人和蒙古饶精锐骑兵与送死何异?”他接着道:“不管怎么,保马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继续推行,能增加多少马驹就增加多少。西夏那边,跟他们买,能买多少买多少。至于金国,他们想必不会卖给我们,就算卖也不可能卖好马。”

    赵盏道:“保马法的事我放在心上,先这样。还有最重要的税收。国库收入多少?”赵汝愚道:“去年国库收入三千一百万两。”赵盏喜道:“最开始我记得是两千多万两,增加了差不多一千万两了。”赵汝愚:“全仗太子德政。重新丈量耕地,军中归还兼并的耕地,惩治偷漏税款,改革税收方式,都收效显着。臣与户部计算过,今后国库收入每年都会增长。”赵盏问:“税收改革推行全国了吗?”赵汝愚道:“去年春已推校全部用现银收取,节省了很多开支,也防止了下面从中贪腐。如今国库充盈,能余下大约三百万两银子。”赵盏道:“也不是太多,别乱花才对。”赵汝愚道:“去年军械所共花费了二百万两,全由国库支出。臣以为今后也可这般,不需要太子单独筹措了。”赵盏:“军械所,我一直在想着,没时间过去。如今有什么进展了吗?”留正道:“因太子昏迷,臣与知院暂时负责管理军械所。有进展,但是不太大。百步以内能射出穿皮甲,而且射击速度缓慢,不能实用,还需完善。倒是木鸟做的极好,如风筝般可以飞翔。”赵盏道:“我知道了。花费以后还是我负责,毕竟当初好了。什么时候能在远距离射穿铁甲,什么时候由国库出钱。国库增加的收入我另有他用。”“之前提起过,因为没银子搁置了。首要任务,给大宋的将士建砖瓦房。三百万两中拨付出二百万两专用于盖房子。这算是提案,各位可以商议表决。”王淮主持,并无异议。岳霖:“朝廷如此厚待,大宋将士必定奋勇争先。今后大宋军队所向披靡,一往无前。”赵盏:“工程很大,不能只依靠工部。应当由各节度使分派士兵建造。”范成大:“是否需要工部派人监督,提供一些帮助?”赵盏:“不必了。军中有许多泥瓦匠木匠,盖房子不成问题。建自己住的房子,肯定全心全意。何况,军中的事,其他各部还是别掺和。”他对岳霖:“岳将军负责吧。”岳霖抱拳道:“臣领命。”赵盏:“兵部的职能需增加。从前兵部只负责湘军民兵的名单,没什么主要工作。今后,将武官升迁和审查的权力交到兵部。吏部负责文官,兵部负责武官。权力分开,互不干扰。”岳霖喜道:“大好,臣多谢太子陛下。”留正道:“随后臣回枢密院转交将官名单。”范成大道:“吏部马上交割。”赵盏:“我不在的这一年,辛苦各位了。今后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会得罪很多人,但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不能退缩。在座都是肱骨重臣,我继承皇位后,还请各位随行左右,助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