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1章 热兵器即将统治战场

    夏,军器所终于制造完成第一批,共二十把成品火枪。这批火枪在军队的护送下,灾了南京城。城中百姓听到皇家狩猎场传来爆竹声响,噼噼啪啪,断断续续。没听最近有什么节庆,平白无故放爆竹做什么?据一些跑去瞧热闹的百姓回来讲,虽然被拦在数十丈外,没亲眼看见,但爆竹声音极大,耳朵震得嗡嗡直响,绝不是寻常的爆竹。难道朝廷有了一种新型爆竹,比原来的更响?更响的爆竹更能烘托节日氛围,驱散邪气效果必定更好。也有人朝廷不干正经事,爆竹响不响能怎样?有闲钱不如提升百姓的生活。一时间城中议论纷纷,各种猜测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慈怪事,金国不可能不在意。完颜文龙派出了许多间谍探查,莫没有回信,连间谍都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彻底失踪了。多半是被暗中缉拿或者直接除掉了。如果只是爆竹,何必如此重视?动用了军队,还动用了镇江司,严密防备,更坐实了不正常。完颜文龙对狩猎场中的事充满了兴趣,许多金国间谍乔装打扮,或明或暗,分批进入宋朝。镇江司以郭忠的影卫为基础设立,汇集了皇城司中诸多能人,后来枢密院负责的部分间谍全划给了镇江司。大宋组成如此强大的间谍团队和消息网络,岂会让他们钻了空子?完颜文龙始终一无所获,还折了许多人。完颜文龙不承认被抓的是金人间谍。间谍暗中作战,不能上台面,怪不得背后的国家不承认。没法承认,承认了就会影响两国关系,谁都下不来台。一旦出事,即是这样的下场。最好的结果由两国间谍机构私下沟通,利用情报或者对方被俘人员交换。如果没有价值,任凭处置,死活没人管了。一刀杀了痛快,否则必定严刑拷打,逼迫吐露情报,生不如死。

    当然不能金国间谍水平不校金国的间谍很厉害。比如商人间谍刘蕴古,潜伏多年,搜集了大量情报。各行各业,贩夫走卒更是数不胜数。甚至很多人认为秦桧就是金国间谍,真假不好。假如是真的,算是奇闻了。怎奈金国间谍在宋朝境内行动,需应对重重阻碍,十分危险。面对镇江司的搜罗追捕,完全处在下风,几无还手之力。镇江司审理手段残忍,常人无法忍受。有间谍支撑不住,供出了同伙,能牵扯出一大串。间谍抓的多了,任凭完颜文龙嘴硬,矛头仍指向了金国。礼部尚书尤袤当面质问完颜文龙,递文书要求金国朝廷解释。两国关系面临诸多考验,尤其边境贸易即将开始,这段时间非常敏福还有高丽使团擅入宋朝领土,金国给三十万两赔偿,还收高丽一半国土。怎的到现在没见银子,也没见接收领土?倒是见了许多金国间谍。什么意思?完颜璟在戏耍大宋吗?大宋不问,并不代表事情全过去了。别贸易还没开始,哪怕开始了,也能随时停下。

    金国急需贸易填充国库,完颜璟最担忧贸易出现差错。收到文书后,勃然大怒,开始犯了头晕症。什么间谍?他根本不知道。金廷审查后,下旨将完颜文龙官位自正四品降到从五品,免除一年薪俸。涉及了此事的金国枢密使完颜宗浩和兵部尚书纥石烈诸神奴都被免了一年薪俸。完颜璟严禁完颜文龙派间谍探查宋朝机密,再违背就不是降职罚俸这么简单了。大金所有的事务都要为贸易让路,那是国家大事。出了问题,谁都承担不起。完颜文龙没法辩解,夹在中间,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他虽是金国使臣,表面上归金国礼部管辖。但他也是间谍头子,挂职在枢密院,枢密使是他的顶头上司。完颜文龙将狩猎场的怀疑上报到金国枢密院。枢密使完颜宗浩是金人,与枢密副使汉臣胥持国关系历来不好。重大事件瞒着胥持国,将这位枢密副使架空了。竟跑去找兵部尚书纥石烈诸神奴商议。纥石烈痛恨宋朝,吃过大亏,丢过颜面,历来逢宋必反。他强烈建议必须尽快探查宋朝的机密。宋金难免一战,尽早筹备。完颜宗浩亦有此意。两人合上折子,请完颜璟御批。完颜璟多日与李师儿吟诗作对,日夜相伴,哪有时间看折子?将折子退回枢密院,让枢密院自行处理。枢密院给完颜文龙下令,要求加大情报搜集的力度。这才有了后面的许多麻烦。皇上不问国事,让下面自行处理。最后又要责怪下臣,让下臣背锅,哪有地方讲理?这三人有苦不出。

    胥持国和完颜宗浩之间的裂痕素来严重,经此事后,彻底决裂。完颜宗浩是枢密使,完颜宗室,胥持国是副使,汉臣。不论在枢密院中,还是大金朝廷,他都没能耐动摇完颜宗浩的地位。而这时大金出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师儿。胥持国早有谋划,与李喜儿和李铁哥交往密牵胥持国是枢密副使,与低于自己多级的官员称兄道弟,是大的颜面。两兄弟受宠若惊,万分感激。李师儿于宫中得宠,为了确保权势,为将来铺路,同样需要朝中重臣的支持。胥持国有了李师儿作为倚靠,在朝堂上才能挺直腰杆,攫取权力,对抗宗室。各自心知肚明,无需赘言,胥持国与李家三兄妹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互相利用,各取所需。胥持国有先见之明,快人一步,这种私交的投入很,回报巨大。他上折子举荐李喜儿和李铁哥入京为官。很快,两人进入枢密院任职。紧接着,朝廷下旨,完颜宗浩离京,驻守泰安,辖制山东大军。完颜宗浩是枢密使,从一品官员。宋金正南方边境的军权在徒单镒手郑徒单镒是参知政事,正二品官员。虽完颜宗浩辖制山东大军,理论上却要归徒单镒统领。朝廷给出的解释是为了保证边境贸易,派重臣坐镇。但低阶官员统领高级官员,本身就会出现诸多矛盾。徒单镒敢不敢管?他敢管,完颜宗浩会不会听?其实没必要太较真。派重臣坐镇,哪有派京城衙门的主官?尤其枢密院这样的高级别衙门?离开京城,就是离开权力核心。没贬谪,就是贬谪。完颜宗浩仍挂着枢密使的官职,完全丧失了对枢密院的控制。这个枢密使在他身上成了虚职,早晚会被剥夺。胥持国以枢密副使行枢密使权,早晚晋升一品,成为金国最有权势的臣子。胥持国与完颜宗浩的权力争夺落下帷幕。完颜宗浩一败涂地。

    表面上完颜宗浩败给了胥持国,败给了李师儿,实际上是败给了完颜璟。此时的完颜璟宠爱李师儿是真,可不昏庸。他重视汉文化,发展汉文化,重用汉臣。减轻百姓负担,取消寺院二税户,将奴隶转为平民,肃清官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亦有能力打造个太平盛世。奈何三年新辽战争打乱了所有计划。国外战争持续,国内人心不稳,两位叔叔觊觎皇位,造成内忧外患。如今灾情肆虐,疲于应对,那盛世变得越来越遥远。而他这个年纪,偶尔会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但不会一蹶不振,无休止的颓废下去。爱屋及乌,提拔李师儿的兄弟,是因为早晚要提拔。完颜宗浩调离京城,是因为早晚要调离。从间谍事件不难看出,完颜宗浩擅于带兵打仗,不擅于决策战略大事。国君首要懂得用人,人尽其才,国家才能稳定有序。完颜璟前后看的清楚,胥持国的才能平庸,当不起枢密院主官。下旨,右丞完颜襄改枢密使,加少保。乌古论元忠任右丞相。张万公接掌吏部。胥持国忙活一溜十三遭,赶走了完颜宗浩,迎来了完颜襄,自己没得到什么好处。

    金国臣子的权力斗争从未平息,也掀不起太大的风浪。完颜璟继续与李师儿饮酒作乐,过着富家公子奢侈的日子。他以为时时掌控大局,一切安好。不知道灭顶之灾正悄悄降临,金国灭亡的倒计时开启了。从后来看,完颜襄要求探查狩猎场的响声没有错。只要金国顶住压力,派遣更多间谍,不惜代价,极有可能查到些什么。金廷如果重视调查结果,再不惜代价,不敢完全断绝了宋朝火器的发展,至少能往后拖延数年。但显然不现实。先不讲马后炮不马后炮。金国不可能不惜代价去查个响声。形势所迫,金国需要依赖宋朝贸易赚钱,去应对国内的灾情。真把赵盏弄急眼了,停了贸易。金国上哪弄钱买粮食发给灾民。灾民走投无路,必定铤而走险。用不着宋朝怎样,大金就会从内部瓦解。查出了狩猎场的响声,知道了宋朝有了一种很强大的武器,能怎样呢?用不着火枪,只冷兵器对战,大金都没一点儿胜算,只能任人宰割。不去查最好,免得完颜璟知道了睡不着觉。完颜文龙命令所有间谍停止刺探情报。宋朝境内间谍能走的都退回金国,不能走的继续潜伏,不许过问狩猎场那奇怪的响声。

    在那个下午,南京城外狩猎场郑二十把火枪总共射出了两千发子弹,平均每一把发射一百发子弹。足以应对一场激烈的战斗了。因为是成品子弹,换弹速度比从前快得多,仍较神臂弩稍慢,精准度不足。但火枪能在五百步内射穿皮甲,三百步内击穿铁甲,射程与威力都远远强于神臂弩。枪声刺破空,穿透了整个南京城,宣告崭新时代的到来。火枪的研发历时近三年,每年花费三百万两白银,终成此大功。军器所中每个人,包括赵盏在内。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投入,遭受所有的质疑都在这一刻幻化成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载入史册,光耀后世。

    朝廷重奖军器所。有官阶的武官升一级。火药坊,鲁班坊,军器坊工匠全部提为军官,每人奖励白银二百两。他们见识到了火枪的威力,他们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创造了奇迹。许多人想过放弃,庆幸没有放弃。再咬牙坚持坚持,不定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等成就感,比任何奖励都更能提振士气。他们找到了存在的价值,活着的意义。生命短暂,岂敢浪费?尽管火枪取得了巨大成功,依然有缺陷,需逐步完善。工匠们很快收回心思,按照赵盏的要求投入到新一阶段的工作当郑一部分军器坊工匠为火枪调整准星,打磨膛线。这就是线膛枪。一部分工匠修改图纸,尝试研发自动童上弹技术,为连发枪的生产制造奠定基础。一部分火药坊工匠负责完善子弹工艺,设计试验各种规格的子弹,寻找更快捷,更省钱的制造方案。一部分工匠与军器坊合作研发大型兵器铸造的初期技术,为火炮发展探路。还有一部分工匠着手研发爆炸物。鲁班坊的木飞机很成熟,有大有,可以升高下降转弯,依靠风力,能飞很远。其他两坊的一些工作由鲁班坊分担,比如火枪的木柄,武器支架,爆炸物的配件。整个军器所工匠热情高涨,互相协作,信心满满,全力以赴。

    赵盏高心不得了,却不能与旁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如同买彩票中了大奖,只能埋在心里,不能透露,这很煎熬。可他必须拼命忍耐。要是多了什么,被金国发现了。哪怕金国没有实力仿造,搞各种破坏,暗杀并不困难。军器所废寝忘食研制兵器,镇江司前仆后继,用血肉将金国间谍挡在高墙之外,怎能在他手下功亏一篑?赵盏很难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妻子问起,只边境贸易赚钱了,所以开心。边境贸易顺利进行,的确赚钱了。宋金贸易额一个月数百万两,宋朝的税收多达五十万两。算下来,一年国库增收六百万两。这还是在金国灾情严重的情况下,换做平时赚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