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62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一)

    信仰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天妃显灵的消息不仅在帅船上传开了,还在郑和船队中传播开了。

    一盏红色的桅杆灯,不仅船队中的其他船只指明了航行方向,还鼓舞了整支船队的士气。

    在天妃显灵的鼓舞下,郑和船队的官兵振奋精神,重新焕发斗志。

    清晨时分,飓风带来的狂风巨浪渐渐停息。

    暗黑的云墙已经崩塌,东方的水平线上,一轮红日缓缓露出脑袋。

    海面上,波光粼粼。

    一艘艘巨大的木船,重新升起风帆。

    郑和传令各船检查和修补船只,寻找和打捞落水人员,船队重新调整队形。

    “大帅,我率领部分船只,顺着洋流去找一找落水的水手,你与王正使先前往忽鲁谟斯吧。”郑海主动向郑和提出兵分两路的建议。

    看向一旁的正使王景弘,郑和询问道:“景弘,你觉得如何?”

    王景弘抱拳道:“我同意派人去寻找落水之人,只不过,辅国公没必要亲自前去吧?不如这样,派一名指挥使去吧。”

    这一次航行遭遇飓风,船队中的其他副使一个个都吓破了胆,得王景弘也被吓得不轻。

    在遭遇飓风时,只有郑海保持镇定,坚持指挥并鼓励众人。

    比起其他的船队副使,王景弘更信任郑海。他觉得有郑海在身旁,那就多了一道护身符,因此,并不想与郑海分开。

    “除了寻找落水者,我还要开辟前往祖法儿的航线,”郑海对王景弘微笑道,“所以,只能由我亲自前去。”

    郑和轻轻点头,看向王景弘。

    轻叹一声,王景弘有些不舍道:“辅国公,既然如此,那请您多保重。”

    郑海笑着冲王景弘点头,开始挑选跟他一同出发的随行人员。

    “辅国公,我跟你去,”通事马欢毛遂自荐,“资料里说,祖法儿那儿的人说的是回回语,我当你的翻译。”

    “好!你跟着我。”郑海没有拒绝马欢的请求。

    除了马欢,郑海还带上太监洪保、通事哈三等人。

    郑海率领一支分船队顺着洋流一路搜索落水人员,开辟前往祖法儿的航线。

    祖法儿,或译为“佐法儿”,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岸(今属阿曼。)

    而郑和与王景弘等率领主力船队沿着前一次王景弘开辟的航线,前往忽鲁谟斯。

    忽鲁谟斯(即霍乐木兹),位于霍尔木兹岛北岸,紧邻霍尔木兹海峡(今属伊朗),是西洋的一个大国。

    正当郑和船队驶向忽鲁谟斯之时,大明皇帝朱棣正率领五万大军(号称五十万),深入草原,征讨瓦剌马哈木。

    朱棣率领的大军,兵分六路:

    安远侯柳升率领大营;

    武安侯郑亨率领中军;

    宁阳侯陈懋(mào )率领左哨;

    丰城侯李彬率领右哨;

    成山侯王通率领左掖(yè);

    都督谭青率领右掖。

    朱棣命都督刘江、朱荣率领前锋,为大军开道、侦察敌情。

    永乐十二年(1414年)六月初三,刘江与朱荣率领的前锋抵达双泉海(又名“撒里怯儿”)附近,与一支约千余人的瓦剌军队遭遇。

    刘江率大明前锋击溃了马哈木的这支军队,抓了一些俘虏。

    “你们瓦剌的大军在哪里驻扎?”朱棣审问被俘的瓦剌军头目。

    俘虏回答:“禀陛下,我们的大军驻扎在乌拉巴托。”

    朱棣盯着俘虏,又问:“你们的大汗马哈木在哪里?”

    “我们大汗去了太平部,至今未归。”俘虏回答。

    瓦剌是一个蒙古游牧部落,位于鞑靼西面。瓦剌部落有三支力量,他们的头目分别为马哈木、太平、巴秃孛罗。

    上一次北征漠北时,朱棣打败鞑靼本雅失里与阿鲁台的军队。本雅失里向西逃入瓦剌,阿鲁台则率军东归,依附大明。

    永乐十年(1412年),瓦剌马哈木杀死了本雅失里,并以此向大明朝廷邀赏,请求大明供给兵器。

    朱棣自然不可能资助敌人,没有答应马哈木的要求,只是随便奖赏了马哈木的使者就打发回去了。

    没想到,去年,即永乐十一年,马哈木扣留了大明派去瓦剌的使者,还向大明提要求,说甘肃、宁夏一带归附大明的鞑靼是瓦剌的亲属,请大明朝廷将这部分人归还给瓦剌。

    当时,朱棣就发怒了,派太监海童去谴责瓦剌。

    去年冬天,马哈木以进攻鞑靼阿鲁台部的名义出兵,越过饮马河,竟悍然侵犯大明的边境。

    朱棣为此大怒,决定亲征瓦剌。

    朱棣又问:“那你们是从哪里来的?”

    “禀陛下,我们是从百余里外的忽兰忽失温过来。”

    “那里还有别的军队吗?”

    “禀陛下,除了我们这支小队,再无其他军队。”

    审问完瓦剌俘虏,朱棣命人将俘虏带下去。

    “瞻基,你认为他们的话可信吗?”朱棣单独询问帐中的皇太孙朱瞻基。

    此次朱棣亲征瓦剌,除了要教训一下蛮横的瓦剌,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带着皇太孙朱瞻基体验一下征战。

    与太子朱高炽臃肿的身体不同,皇太孙朱瞻基生得英俊魁梧,颇有朱棣年轻时的风范。

    年约十六岁的朱瞻基已经英姿勃勃,操练军队也得心应手,唯一缺的就是实战经验。

    此行,朱棣将他带着身边,就是为了亲自传授他真正地战场指挥作战。

    朱瞻基毫不露怯,站起身,抱拳回答:“禀皇爷爷,孙儿觉得,他们的话不可信。”

    朱棣轻轻点头:“嗯,还不错。俘虏的话不可轻易相信,要有自己的判断,否则,中了敌人的圈套,那就危险了。”

    有些话,朱棣没有直接说出来。上一次他的手下大将丘福就是因为轻信鞑靼俘虏的话,这才导致大明军队全军覆没。

    “皇爷爷,那您为何还命都督刘江前往忽兰忽失温一带侦察?”朱瞻基小心询问。

    朱棣欣慰地笑了笑:“正因为朕不完全相信俘虏的话,这才命刘江派人去侦察。真怀疑,马哈木的主力就在这附近,而且,可能就在忽兰忽失温一带。”

    刚说完,都督刘江就走进大帐,向朱棣行礼,禀告道:“禀陛下,据斥候来报,忽兰忽失温一带发现瓦剌大军,极有可能是主力。”

    “瞻基,你看!朕怎么说来着,真是被朕猜中了。”朱棣一脸笑容。

    朱瞻基一脸佩服,请教道:“那皇爷爷,咱们该怎么办?”

    朱棣一挥袖子,看向刘江:“吩咐下去,咱们去忽兰忽失温。”

    都督刘江应了一声是,退出大帐。

    “皇爷爷,马哈木埋伏在忽兰忽失温,咱们这样去,不怕中了他们的埋伏吗?”朱瞻基有些困惑。

    朱棣一脸认真,双眼炯炯有神,看向朱瞻基:“朕知道,马哈木就是想把朕引诱到他们的伏击圈里去。不过,朕不怕他,朕要将计就计,看他有啥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