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42章 农民种地

    齐州。

    张阳走到了田间地头,观察农民干活。

    此时已过了耕种的时节,农民在地里的活主要是除草与浇水,等待着收获的那一天。

    “你们就是这样提水浇地吗?”张阳看到有人用水桶从远处井里打水出来,一路提到地里,便跟上询问。

    “哦,倒也不是,这是最后一桶,提过来就行,一般都是用扁担,一次能提两桶水呢!”说着,农民指了指放在地头的扁担。

    “浇一次水需要多长时间?”张阳问道。

    “浇一次水,你是说全部浇一遍?”

    “对,你种的地全部浇一遍。”

    农民稍稍思索片刻,说道:“浇不过来,十多天恐怕也浇不了一遍。”

    “十多天?!那遇到干旱的时候怎么办?”

    “只能努力提水,浇多少算多少,也没办法,那是天灾,人能和老天爷作对吗?”

    “......”

    “我这里种了点菜,比较需要水,我专门挑点水浇浇,小伙子你忙着,我还得去地里除除草。”

    “好,你忙着。”

    ......

    张阳盘算着,若是一家种两亩地,也就是一千三百平方米,用水桶提水灌溉,一桶水灌溉两个平方,就需要六百多桶水,一次两桶,需要三百多个来回,往返一次半小时,一天干十个小时,也就二十多个来回,这样算下来的确是十多天!

    “哎,这也太难了。”张阳不由得感慨。

    农民的确不容易,若是遇到风调雨顺,倒还有些收成,但要是碰到灾年,真的很难有什么收获,即便每日在田间劳作,效果也是微乎其微。

    总有人觉得在古代干旱的时候收成不好是因为农民懒惰,其实是不准确的,此时没有抽水机,没有软水管,只靠人来提水,真的困难重重,若是再碰到虫害,此时没有农药,也没有喷淋设备,往往损失惨重。

    ......

    ......

    回到家,张阳陷入思考,首先要解决的是浇水的问题。

    张阳首先想到的就是水车,这是一种借助水流的力量将水带到高处,通过水道流入农田的设施。

    但在青头县并不适用,北方雨水不多,河流不够湍急,并且对于小麦种植而言,并不是一直需要大量水分,这与种水稻有显着区别。

    此时张阳想到了自己的见闻,在田间地头,常见一些水泥做的沟渠,里面是干涸的,原本不明白那是做什么的,现在却明白了。

    想来那就是灌溉渠......

    张阳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靠谱,水泥也有,剩下的就是合理布局,把水引到渠里,农民从灌溉渠里取水,总要方便一些。

    有了主意,张阳决定贴一份告示,征求一下百姓们的意见,毕竟要在人家地里挖沟渠,总要人家同意才好。

    ......

    齐王府的门口已不似那般火热,不过现在有了新的功能,便是一些老人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小孙女,搬个小板凳坐在告示前,认字。

    这世上穷人多,人人都会说话,但却不认识字,也不会写,甚至一本教材也没有,换句话说,穷人想找弄一本书都几乎不可能,而且就算有书,你不认字,如何教给孩子?

    很早就有穷人想借衙门的告示认字,但衙役只念一遍,并且写的之乎者也,也听不明白,还得要衙役翻译一下,所以就没人再打这个主意。

    但齐王府的告示不一样,写的是纯白话文,就是平时是怎么说话的,告示上就是怎么写的,这对于平民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当年学历史的时候,或许并没有太深的领悟,但学过诸如《滕王阁赋》后,你会觉得还是好好说话舒服,虽说是千古名篇,但无论是理解还是背诵,都十分有难度,这还是有老师帮忙解释的情况。

    所以在古代,文字绝对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有钱人读书识字,会做文章,穷人则不认字,也没机会读书认字。

    谁也不想一直穷下去,若是有机会读书认字,考的一点功名,那一定竭尽所能的抓住这样的机会。

    齐王府外的告示,反倒是一个契机。

    告示写的很白话,贴上后护卫读过几遍,大家也就记得大概,若是有心,更是能背诵一段,像什么“水泥作坊待遇从优,但需签订卖身契”等内容,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带着小孙子小孙女坐在告示前,老人也丝毫不怵。

    “这是水泥,好好看看,写一下。”

    小孩子拿着烧黑的木条在地上一笔一划的模仿着,一旁的老人仔细端量着孩子写的和告示上的区别。

    “不对,你看这里,人家没出头,你写出头了,擦掉重写。”

    “哦。”孩子拿脚把地上的字擦掉,又重新画了起来,对孩子而言,这些字是完全陌生的,没有笔画,也没有顺序,就像一幅画,照着画,仅此而已。

    老人也微微叹息,刚才这一划从左往右划,现在怎么又从右往左划了?但是不能说,因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该是怎样的。

    齐王府的护卫很是负责,尽职尽责的守卫着齐王府的大门,同时也对这些认字的小孩子有着同情之心,若是有不认识的字,小孩子过来问,自己也会解答。

    一张新的告示取来了,护卫看了看正在认字的小孩子们,将告示贴在了一旁,没有盖住之前的告示。

    “这是?”

    护卫大声念道:“告百姓书,近日我在田间走访,发现大家浇水不便,便想用水泥铺设灌溉渠,望大家广而告之,若有异议,五日内可与王府护卫反映。”

    “灌溉渠?水泥铺设?!”

    “护卫大人,灌溉渠难道是免费铺设?”老人谨慎的问道。

    护卫说道:“那是自然,咱们齐王府你还不知道么,整个县的街道都铺完了,更何况这灌溉渠。”

    “哦哦,那好那好,我这就回家挖!”老人一把拽住自己的孩子,拿起小板凳,扭头就往家走。

    很快,这些坐在门前的老人们就散的一干二净,不多久闻讯而来了更多的人。

    此时的王府护卫是最忙碌的,因为要一遍遍的念告示,好在告示很短,只是一句话,而且是很白话的语句,不需要额外的解释,倒也可以接受。

    得了消息的百姓口口相传,很快消息便传开了!

    灌溉渠,这个大家听说过啊,有异议?世子大人免费铺水泥灌溉渠,傻子才有异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