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9章 杜畿,京兆杜氏

    灞水河上,雪花飘飘。

    一艘小船吃水很沉地从秦岭驶来,船头上,一位而立之年的男性士人身穿素服,眼神怀念地眺望灞水两岸的风景。

    他叫杜畿。

    京兆杜县人。

    先祖乃前汉酷吏杜周,被太史公评为汉武帝麾下十大酷吏之一。

    杜畿是孝子,灵帝时举过孝廉,历任京兆功曹、郑县令、汉中府丞,但因为战乱,他带着从小虐待自己的后娘逃亡荆州,在刘表庇护下幸免于难。

    然而就在前段时间,后娘病逝,杜畿不得不冒着危险,护送后娘的灵柩返回家乡下葬。

    所幸一路上碰到几个同乡,杜畿因此与他们结伴。

    行至灞水,众人就知道自己离家不远了

    杜畿心情很不错,所以登上船头欣赏故乡风景。

    “使君,我只能把你们送到这了。”船家突然在杜畿身后说道。

    几位同乡也从船舱里出来。

    杜畿拱手谢过船家,请船家和同乡们帮忙,把后娘的灵柩抬上岸。

    小船靠岸后,众人跌跌撞撞地把棺材从船舱里抬出来。

    小船晃荡,灞水里的河水灌入船舱,浸湿了杜畿的衣角。

    “嘿哟——!”

    船夫大喝一声,把棺木一头扔到岸上。

    杜畿又和众人把另外半截棺材推上岸。

    一番忙活,船夫感慨道:

    “使君,当今乱世,如使君这般只身送后娘棺材回乡安葬的孝子,一万个人里恐怕也挑不出一个啊!”

    同行之人也道:“使君何苦来哉?”

    杜畿不求理解,只对他说:“我杜畿不管别人如何,后娘亦是娘,为人子的不能让娘亲安葬,与禽兽有何区别?”

    汉代以孝治天下。

    船夫被杜畿的孝心感动,告诉他们往西十里,就是杜县。

    他还提醒众人,近来有一伙马匪纵横于蓝天、杜县之间,叫杜畿小心。

    杜畿谢过船家,用麻绳拖着后娘的棺材前行。

    好在同乡们不嫌他慢,大家一路有说有笑,朝杜县前进。

    十里地,愣是走到天黑也没走完。

    夜里,众人寻了一处土坑生火避寒,烧水吃干粮。

    杜畿拖着后娘的棺木,靠在一棵老树下昏昏睡去。

    冬月风寒,时常把杜畿吹醒。

    隐约间,杜畿似乎听到有马蹄声!

    “驾——!”

    “校尉,前面有几个睡在野外的!”

    “那还等什么?抢他丫的!”

    杜畿闻言,猛然惊醒。

    睁开眼,果真有一伙马匪正朝这边靠近。

    杜畿的同乡们惊恐万分,各自逃命。

    然而马匪们骑着快马,眨眼间就跟上逃跑之人,将他们杀死。

    杜畿见状却是面色平静,似乎一点都不害怕。

    等逃跑的同乡都被追杀殆尽,马匪们这才来到杜畿跟前。

    因为杜畿没跑,所以马匪之前把他晾在这。

    马匪头子过来凶狠地骂道:“你tNNd为什么不跑!是不是瞧不起我们?”

    杜畿镇定自若,手指着后娘的棺材说:“后娘灵柩在此,我岂可抛弃?”

    众马匪笑了:“嘿,还是个孝子!”

    马匪头子语气却缓和了些:“看在你孝顺,老子不杀你。把你身上的财物交出来!”

    杜畿于是解下行囊,当着马匪们的面打开。

    里面只有一块吃了一半的糗糒,一块醋布,和一卷竹简。

    杜畿淡定地说:“财物都在这,请诸位自取。”

    马匪们见状不禁大怒,扬言要杀杜畿。

    杜畿面无惧色地对马匪头子说:“足下求财而我无财,何苦因此多害性命?”

    马匪头子觉得杜畿有点意思,问他姓名。

    杜畿直言不讳地说:“我姓杜名畿,字伯侯,京兆杜人。”

    马匪头子忽然道:“阁下可是当年郑县令?!”

    杜畿点头:“正是在下。”

    马匪头子跳下马,朝杜畿拱手便拜:“在下伍习,见过杜公!”

    杜畿好奇,问他是何人。

    伍习回答说他就是郑县人,当年杜畿治理杜县,政绩斐然,百姓安居乐业,伍习因此声称杜畿对他有恩。

    杜畿又问伍习为什么当起了马匪。

    伍习告诉杜畿,他其实不是马匪,只是装作马匪。

    原来伍习如今在凉州军阀郭汜麾下效力,当上校尉。

    郭汜占据郿县、武功、槐里等地,却不善治理,军中时常缺粮。

    伍习和同僚军官不得不随时到长安周边劫掠营生,否则手下军队根本吃不饱。

    杜畿点点头,没有责备伍习。

    乱世为人,能活着就不错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杜畿一样还在遵守礼乐纲常。

    借此机会,杜畿向伍习打听关中时局。

    杜畿离开荆州前曾听人说过,天子东归雒阳,曹操欲迎天子而受阻。不知道如今关中又是何情况

    伍习当即告诉杜畿:“杜公,您来得正是时候。朝廷出兵征讨李傕,马平西在渭水大破李傕,沿途县邑尽皆望风而降!”

    “钟元常正为朝廷招揽关西才俊,公何不前去投靠朝廷?”

    杜畿眼神一亮,旋即大喜,难以置信地喊道:“李傕败了——?!”

    伍习点头:“好叫杜公知道。武威马寿成之子马孟起如今在朝廷麾下效力,被封为平西中郎将。”

    “渭水一战,马平西依水据敌,以两千余步卒击退李傕五万大军,声震关西。”

    “如今关西各地举兵响应朝廷者数以万计。”

    杜畿呢喃马超的名字:“马孟起……未曾想朝廷竟得如此名将。”

    伍习轻笑道:“可不是嘛!之前我等听闻钟元常只带了三千兵马出潼关,都笑朝廷不自量力。谁又能料到,马孟起用三千人就能击退李傕五万人,简直闻所未闻。”

    杜畿点点头,谢过伍习。

    然后抓起麻绳,准备拖着后娘的棺材继续上路。

    伍习主动表示愿意护送杜畿返回杜县,让麾下骑卒用战马帮杜畿拉棺材,还邀请杜畿同骑一匹马。

    杜畿没有拒绝,翻身上马。

    途中,杜畿对伍习说:“今关中风云变幻,我料朝廷不日就可重掌京兆、三辅,你追随郭汜终究不是办法,何不率众与我一同前去投靠朝廷?”

    伍习当即犯了难。

    他告诉杜畿,自己麾下士卒多是凉州人,对郭汜较为忠诚,恐怕不会跟自己一起去投靠朝廷。

    杜畿想了想,附在伍习耳边说了一通:“你这样……这样……”

    伍习眼神闪烁,随即点点头。

    “杜公放心,伍习必不令公失望!”

    杜畿笑着拍拍伍习的肩膀:“若事成,吾必向朝廷为你请功。”

    “那伍习就提前谢过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