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百六十二章:战兵、正兵、辅兵

    <content></p>

    顾名思义,这所谓的战守辅三级兵士制度,便是从乡镇级别的地方开始一级一级向,直到县城、州城和永平府城,每个地方都用崭新的战兵、正兵、辅兵来替代原本陈旧的卫所兵和军户。≦看 最 新≧≦章 节≧≦百 度≧ ≦搜 索≧ ≦ 品 ≧≦ 书 ≧≦ 網 ≧</p>

    卫所制度已是多年积弊,这在永平府的先行改革,便是崇祯皇帝想要用这个制度代替卫所军户制度的一步试水。</p>

    这场试水也不是说来来,崇祯早有了相应的准备,</p>

    早在崇祯十七年,崇祯皇帝已经下旨废除了延续近三百年的军户屯守制度,并且将罪己诏下发到军、民间,提高兵士和百姓对此事的认知。</p>

    卫所不可能直接全部废除掉,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东西,所以这种改革像吃饭一样,需要一口一口来,不能急于求成。</p>

    那次废除军户屯田以后,别处还没管,京畿一带是已经开始一场重编军户的行动,如今还在编内的军丁该是只管打仗,屯田的事全都交由他们家人来做。</p>

    现如今的军户,不再是世袭制度,只要你家有人是在编的官兵,本家老小可以入籍,享受相应的屯田制度福利。</p>

    原本那些世袭的军户,若想从事其它行业,朝廷也免除其全族的军户籍,只留一些在官军当兵的本家为军户籍。</p>

    废除屯田制度,不仅仅是屯田二字,那是对方面杂项的统一废除和整改。</p>

    如这卫所制度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便是沿袭了伪元的军户制度。</p>

    明初,朝廷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p>

    洪武二十一年,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了军户从军来历,并依次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p>

    起初,朱元璋规定,非后世大明历朝皇帝特许,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后来从嘉靖朝开始,逐渐改为兵部尚书和内阁也有权调该军籍。</p>

    至今,军籍早已是泛滥不堪,不少官吏可以利用这两个字欺压百姓,甚至可以达到连坐全族的效果。</p>

    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也称卫所兵。</p>

    旗军或操守或屯种,崇祯皇帝首先正式废除掉的,便是旗军耕种、屯田之事,专为主操战、守御。</p>

    崇祯皇帝连日以来,了解了许多关于这种陈旧制度的弊端,早是下定决心要将其取代、废除。</p>

    军籍一般都是世袭的,时人常说,祖一人赴卫当兵,如今全族都要遭受累世遭受牵连,每代都须出丁当兵,不然必会遭受连坐罪惩。</p>

    起初兵部规定是军户每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由营内供给军装,看起来还不错,这是已经考虑到了户无余丁的情况。</p>

    但是到了如今,早已演变成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或卫所,不然要受到花样惩处的葩规定。</p>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葩规定朝廷其实一直都无陈墨定规,往往是各地酷吏和别有用心之人挥舞鸡毛的结果。</p>

    户下若无丁壮,按朝廷规定来说可暂免为丁之事,待有余丁再行添补,但如今各项杂乱,这也已经改为必须佥幼儿为“幼丁”。</p>

    从小便入籍,随时征召入军,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这从那个幼儿的角度来考虑,显然是有些过分。</p>

    洪武、永乐年间,大明财政丰盈,国力雄厚,所以一般地卫所、正营都可以给出丁军户相抵人丁的补偿和衣甲、军饷,算不能,兵部的支援很快也会到位。</p>

    自万历朝三大征之后,这一政策开始悄然改变。</p>

    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减少各地卫所和兵营压力,明廷规定﹕</p>

    “军户耕种的田地(军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p>

    说实话,这些制度是考虑到军户不能自给自足,一户出丁受到各种苛捐杂税而所得不能相抵,继之牵连、拖累全族这种情况,是朝廷相应的措施。</p>

    不过很可惜,万历朝这种极好的措施,在实际执行并未贯彻到底。</p>

    这个措施,自宰辅张居正死后便无人再提,军户的杂役负担并没有减轻,反而相应赋税越来越多。</p>

    朝廷,虽然想极力的为下面减少负担,但是由于财政的逐年破产,尚且无法维系填补三大征对地方造成的损耗,对于地方军户的补偿更是供不应求。</p>

    万历一朝,由于前十几年张居正的全国性改革,为朝廷积累下了许多的财富和民心。</p>

    这也使得万历末年虽然明军在辽左、西北一带的流寇、贼虏、蒙古方面细节常有失败,但总体来看,朝廷仍是不可撼动。</p>

    到如今崇祯朝以后,对于军户出丁是根本没了任何补偿,因为当时崇祯初年的朝廷,连正兵和卫所的军饷、衣甲都已经不能凑齐,时常因此发生兵噪、炸营等事,更何况那些地位低下的军户。</p>

    士人常说粗鄙武夫,但是相较于那些真正的兵,这些基础庞大却四不像的军户,甚至不够格被称为“武夫”。</p>

    在出丁同时,社会地位,军户亦低于一般民户和官兵。</p>

    连民户对军户也时常鄙夷嫌弃,像人和兵伍的区别,民户若与军户通婚势必连累自己的子女和全族。</p>

    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民户则无限制,正军户五丁以方许充吏,民户二丁以即可充吏。</p>

    民户有罪,往往以充军处罚,军户则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防止后代因此脱免军籍,钻了军户大家庭的漏子。</p>

    兵丁征戍远方,军装盘费数目很大,洪武、永乐时朝廷尚能充足保持军户们的军装盘费,但自万历末年以来,朝廷所给便是杯水车薪了。</p>

    拿万里末年的萨尔浒之战来说,朝廷调动了自三大征以来人数最多的八万多人,想要直接将有些崛起势头的建州剿灭。</p>

    尚且不说成败等事,只说这八万多大军的组成成分,可战的精锐正兵实际只占据了其很少一部分。</p>

    当时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但是又分正兵、卫所兵和基本军户。</p>

    这大约两万五千的四镇兵马,真正吃饱穿暖,勉强能从朝廷那边拿到补偿有些战斗力的正兵,其实只有万人不到。</p>

    余下那些,一小部分是源自四镇各卫所调派来的卫所军,万历朝对卫所多多少少还有些补偿,算是个安慰。</p>

    那些人数杂多,在军往往充当劳役而非主要战力的军户,打一次仗,他们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军功也完全不会分摊到他们头。</p>

    更令人寒心的是,连他们全部的出征盘费也是完完全全的自给自足。</p>

    崇祯皇帝此番在永平府的试水,实际是想看看会遇到什么阻力,若军户制度不有所改观,再怎么搞也只是一时之功。</content></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