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绑武装带就是作死啊!

    本文由·[]吐血更新,喜欢记得收藏此站__

    【部分转载自铁血网】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请的dé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

    从1931年前后到1942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

    地方军阀部队所属的非嫡系杂牌军中,北方部队大多数以灰棉布制服为主。

    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

    军帽和钢盔

    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北伐时期的大盖帽被一种圆筒形布制军帽所取代,成为部队的制式军帽。该帽是dé国军事顾问依据中国人的头型设计而成的。

    最大的特点是带帽舌,帽子周围有一层护布,平时折叠起来,用两颗钮扣固定在正面,天冷时可以放下,以保护脸部及后颈部。kuuhuu

    东北军、西北军及晋绥军因北方冬季寒冷,普遍采用防寒军帽、即有护耳的毛皮军帽。

    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东北军的瓜皮式毛皮帽,另一种是普遍使用的厚重毛皮防寒帽。

    国民革命军军衔

    国民革命军的军衔大小以领章上横线条数和立体三角星的数量表示。另外准尉军衔在抗战前及初期为十字纹边,后期改为斜纹边形式。

    胸章

    陆军官兵的胸章是用布印制的方形块,通常由各师文书照规定打印自制,故略有不同。钉缝于胸前左上口袋盖上。

    长约9厘米,宽约7厘米,周围镶有0.5厘米宽的色边,并在中间盖上单位官章。~)

    将官胸章为红边,校官为黄边,尉官为蓝边,士兵为白边,军校学生则为黑边。胸章左栏是官阶三角星,多为黑色,数目与领章相同,垂直排列。

    士官在三角星后有一黑直线,贯穿三角星。与领章相同军校学生因尚未授衔,所以此栏为空白。准尉领章无三角星,此栏也是空白。

    军人的兵种、官阶、姓名、职务、佩发年份,从胸章的颜色、内容一看便知,官兵通常远远的就能由某人胸章上的色边判断是否应该向其敬礼。

    因将级胸章红边名牌最少见,故部队通常“见红就立正”,成了无须判断来者官阶高低的条件反射动作。

    臂章

    佩戴于左上臂,并标有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并印有阿拉伯数字的部队番号。如88d(88师)等。有的部队采用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大同小异。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抗战开始后,便以部队代号取代了实际番号。

    军鞋

    国民革命军早期穿用的军鞋非常混乱。正式场合以皮鞋为主,在一般作战和训练中,普遍穿着黑色布制软胶鞋。除黑布胶鞋外,国民革命军在抗战期间还穿过黑布鞋和草鞋。在北方部队中,如张学良带进关内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军等部队习赁穿俗称“懒汉鞋”的黑布鞋,但需要凭一根布条将鞋子和脚掌捆紧,以防脱落。草鞋被视为“艰苦朴素”的象征,因为它往往是就地取材,由官兵自己动手编制,虽不美观.却相当实用。国民革命军穿草鞋的情况在抗战初期并不普遍,后期因物资紧缺,才开始编草鞋。国民革命军的军官平时穿皮鞋,战时或受阅时则配有皮靴,但大多都是凭个人喜好穿着,并无明文限定。

    军用武装带

    国民革命军的官兵均在腰间系有皮带。士兵系窄皮带,军官系宽面双孔式皮带,并搭配德式斜背武装带。德式武装带最初是用来佩挂军官的佩刀,虽然后被手枪所取代,武装带却因可以展示军人威严而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军官的必然配件和识别标志,但也成为战场上敌人狙击手的绝佳目标。因此,在抗战开始不久,国民政府军政部也明文规定禁止军官扎系武装带上战场。

    访问*%手机网[m.],阅读更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