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电脑号称“万能脑袋”。( .)然而,给这“万能脑袋”配上“手”和“脚”,能够“动手动脚”,那就使电脑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有“手”、有“脚”的电脑,那就是机器人。

    机器人有像人的,叫做“仿真机器人”;也有的机器人不一定长相像人,但是能够代替人干活。

    如今,机器人阵营非常庞大,已经成为兴旺的家族。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帮助人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有趣的关于机器人的“微型科幻”,篇名为《考》,全文如下:

    “人工呼吸是抢救呼吸停止的病人的重要急救技术。效果好而又简便易行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的方法。做人工呼吸的人一手托起病人的下巴,另一只手捏住病人的鼻翼,深吸一口气,用口紧对病人的口吹气……”

    大清早,小吴就在宿舍里背课文了。

    小吴,细高个儿,脸皮白净,一对眼睛又黑又大,一副聪明相。他是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大约仗着他有很好的记忆力,几乎能把课文全部背下来,而医学院的功课又偏重于记忆,所以小吴的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在全班名列前茅。

    最近,开始上急救课。讲授这门课的,是朱教授。听说朱教授是一个很严格的人,三天两头要抽查学生的功课。这么一来,小吴当然加倍用功。他想,只要我把课文背熟了,任你什么时候抽查,都不怕。

    “做人工呼吸时,要让病人仰卧,头向后仰。要摘掉病人的假牙。对牙关紧闭的病人,也可以对着病人的鼻孔吹气。如果病人的心跳停止了,应同时做心脏挤压。心脏挤压的方法是……”

    小吴又背起课文采了。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声响了。小吴放下课本,抓起了电话听筒。

    “是小吴吗?”

    “是的。”

    “你马上到附属医院的急诊室来。”

    小吴撂下电话听筒,就朝急诊室跑去。从那浓重的四川口音,小吴听得出,电话是朱教授打来的。

    小吴推开急诊室的门,果真,朱教授正站在那里等他。

    椅子上,坐着一个浑身湿湿的人,看样子,有五、六十岁了。

    朱教授指着面前的病人,对小吴说:“这是一个失足溺水的人,刚从河里捞起,要马上抢救,进行人工呼吸。我上了年纪,做不动了。急诊室的护士是个还没结婚的大姑娘,要她口对口给一个男人做人工呼吸,不好意思。我知道你是班上的高材生,又刚刚学过人工呼吸课程,所以就把你喊来了……”

    小吴一听,朱教授这么看重自己,当然很高兴。不过,当他看到溺水脸上的邋遢胡子,看到鼻涕和嘴角的白沫,不由得有点恶心起来。

    小吴一抬头,见朱教授正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自己,赶紧用棉花擦了擦溺水者的嘴唇。接着,他跪下一条腿,仰起脖子。当他的嘴挨近溺水者的嘴时,心别别跳着,仿佛十五个吊桶水——七上八下。

    溺水者牙关紧咬,嘴巴紧闭,脸冰冷冰冷的,看来早已断了气,没法救活。也就是说,小吴的面前,是一具死尸!小吴越是这么想,心里越是紧张,手忙脚乱。要知道,小吴虽然考上医学院,平生还没有见过一个死人哩!

    溺水者僵直地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此刻,小吴早已忘了刚才背得滚瓜烂熟的:“做人工呼吸时,要让病人仰卧,头向后仰。要摘掉病人的假牙……”

    小吴这么摆弄,那么摆弄,溺水者无动于哀,没有吐出半口气。小吴的前额沁出豆大的冷汗。突然,他感到一阵眩晕,顿时昏了过去。

    这下子,小吴反而成了急诊室里的病人。他被平放在病床上,一条又一条热毛巾,敷在小吴的前额。

    过了一会儿,小吴终于苏醒了。

    小吴睁眼一看,刚才那个溺水者,早已站了起来,正在那里熟练地用双手绞热毛巾哩!

    这是怎么回事?

    直到朱教授把底细告诉小吴,他才明白:那溺水者,是一个医用机器人!它可以假装成各种各样的病人,供学生实习用。当然,它也能充当护士,帮助医生做一点护理工作。

    原来,这是朱教授对小吴的一场特殊的考试!

    当小吴这位高材生一想起自己昏倒的丑态时,白净的脸就不由得绯红绯红……

    这个模仿病人的医用机器人,模仿得那么逼真,当然要算是仿真机器人。

    如今,医用机器人不再是科学幻想。机器人护工在医院里帮助护士搬运医疗器械和药品,机器人护士则日夜照料病人,从不打瞌睡。最令人惊奇的是,机器人居然当上大夫,给病人动手术!

    2001年12月15日,北京海军总医院成为新闻记者关注的焦点:中美医用机器人同台施行脑外科手术!

    患者名叫李小强,年仅12岁,需要摘除脑部囊肿。大脑是人体“司令部”所在,在脑部施行手术,难度极高,更何况李小强的囊肿在脑部深处。

    这么高难度的脑外科手术,却交给两位“机器人大夫”完成。

    一位“机器人大夫”是中国制造的,名叫“HB外科机器人”,由中国海军总医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研制。“HB外科机器人”从1996年开始研制,2000年通过中国国家医药器械管理局鉴定。“HB外科机器人”主要用于深部病变的精确定位。

    另一位“机器人大夫”名叫“伊索”,与著名的寓言作家同名。不过,这位“伊索”却飘洋过海,来自美国。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伊索”,花费了几千万美元,这才终于让这位“机器人大夫”获得外科临床手术的“上岗证”。

    这一回,中美两位“机器人大夫”共同协作,为李小强动手术。

    目击手术过程的记者,写下了这样生动的报道:

    上午,海军总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田增民教授,带着助手们早早地来到手术室,医护人员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后,静静地等侯着两台不同国籍的医用机器人,为少儿患者取出脑深部囊肿。

    时针指向9时30分,田增民教授和助手首先启动中国医用机器人。他们操纵电脑,指挥着医用机器人,对人体最复杂的大脑进行病变部位的精确定位。想象中异常复杂的事情竟如此简单,令人难以置信。一道道程序流水作业:患者头部贴上了四个精巧的标记点,医生把病人的脑部CT片输入电脑,屏幕上即刻显示出患者病变部位的三维图像。大夫紧接着对手术者进行定标,在电脑上模拟操作,指挥机器人的机械臂搜索病变部位,找到具体部位后自行锁定。这一过程用了不到十分钟,即使不懂得医学的人也能看明白操作过程,从屏幕上一睹手术的演示。

    中国医用机器人完成了病变的定位和锁定,接下来就要请美国医用机器人“伊索大夫”上场。主刀大夫田增民教授戴上耳麦,机器人缓缓来到患者身边,他对准耳麦叫着机器人的名字:“伊索。”

    机器人以电子声音发出悦耳的回声。

    田教授用英语发号施令:“伊索,left。”机器人手臂向左移动。

    “伊索,right。”机器人手臂向右移动。

    “伊索,up。”机器人手臂向上移动。

    “伊索,down。”机器人手臂向下移动。

    机器人在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与中国医用机器人锁定的病变部位重合,发出警示声音。田医生把内窥镜放在机器人手上,通过患者头部取快捷方式向囊肿慢慢“爬行”,放在一侧的监视器屏幕上显示着内窥镜伸入脑部的情况。笔者看到,内窥镜绕过蜘蛛网似的脑血管,“钻头”根据医生的语音指令不断地自我校正,慢慢地向脑部深处靶点伸进,扎破囊肿壁膜,绿色的囊液顺着导管流出体外,医生用大号注射器吸尽囊液,注进药物进行简单的头皮包扎,手术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

    在手术现场,笔者采访了田增民教授。他说:“中关医用机器人同台施行脑外科手术,在国内外是第一例,两台不同国籍的医用机器人首次联手,完成各自使命相当出色。”笔者要求田教授,用大家都能听懂的比方来讲讲两台医用机器人在手术中的作用。他说:用开枪射击来比喻非常合适,中国医用机器人发挥定位准确的特性,首先瞄准病变靶点,而美国医用机器人就是射击,前去摧毁病变靶点。

    不过,做手术的“机器人大夫”,并不是仿真机器人,并不具备人的长相。做手术的“机器人大夫”其实很小,能够像孙悟空那样变成小小的虫子似的钻进人体,在里面进行手术。

    切除脑瘤的传统手术,必须把病人的头颅打开。光是开颅手术一般就需要四、五个小时,手术的风险性很大。

    “机器人大夫”动手术,就简单得多:只需要在脑部钻一个绿豆般大的眼,让“机器人大夫”钻进去,花上十分钟到半小时,就能完成手术。手术的创伤面很小,风险也就小了。

    海军总医院用中国机器人施行脑手术已经完成72例,例例成功,成功率达100%。成功的标志有三:一是病人安全;二是手术后无并发症;三是治疗有效。

    电脑除了当外科医生动手术之外,居然还当起中医来!

    北京中医院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名叫关幼波。关大夫是医治肝炎的专家。当他看病的时候,病人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候着。有的病人从外地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特地请关大夫看病。

    可是,关大夫已经上了年纪,怎能来得及给那么多病人看病呢?

    后来,关大夫带了一名徒弟。这位徒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关大夫看病的本事。这位徒弟开设门诊,看病快,诊断准确,医术高明,引得关大夫都翘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关大夫的新徒弟是谁呢?

    它呀,就是电子计算机,人称“电脑大夫”。

    “电脑大夫”怎么看病呢?

    你瞧,一个病人进来了,接待他的是一位年轻的医生,这位医生按照惯例,向病人间诊、切脉、看舌苔,然后把了解的这些症状连同病人的各种化验资料,“告诉”电脑——输入电脑。

    只过了几秒钟,电脑的“嘴巴”——电传打字机说话了,迅速打出了三联单:

    第一联是诊断书,写着诊断结果和医嘱;

    第二联是处方,写着中药名称和药量;

    第三联是病假单,这是按照卫生局规定的肝炎休假标准开的。

    “电脑大夫”看病速度很快,半天之内能给一千个病人看病!

    “电脑大夫”看病这么快,诊断准不准呢?要知道,当大夫可不能开玩笑,万一开错了药,人命关天呢!

    关大夫看了“电脑大夫”开出的一份份三联单,满意地连连点头。关大夫说:“电脑是我最称心的徒弟!”

    “电脑大夫”,为什么会看病呢?

    秘密,就在于电脑中“存”有关大夫看病的一整套经验!

    原来,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关大夫看病的经验,把它加以总结、归纳。

    他们发现,关大夫看病,把肝炎分为八个主型和36个亚型。

    这八个主型是急性肝炎型、湿热型、脾虚型、肝胃不和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气血滞型和阴黄型(后七种主型属慢性肝炎)。

    关大夫在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后,了解病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科学家们经过总结,找出与肝炎有关的204种症状和化验资料。

    也就是说,关大夫看病,实际上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和化验资料(204种)判断病人患的是什么主型(八种)、什么亚型(36种),然后“对症下药”,开出药方。什么病开什么药,这也是很有规律的。

    科学家们把关大夫的看病经验变成了数学公式,记录在纸带上,输入电脑。这样,只消有一位普通的医生值班,就行了。医生对病人进行望、闻、切,把病人的症状“告诉”电脑,它根据关大夫的经验迅速判断出病人的病是什么主型、什么亚型。然后又根据大夫的经验,“对症下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

    这么一来,电脑就成了关大夫的“高徒”。

    科学家们把记录关于大夫看病经验的纸带送往中国各地。这么一来,中国各地的电脑都用关大夫的经验“武装”起来,变成关大夫的“高徒”遍天下。外地病人再也用不着千里迢迢进京看病,在当地就能找到“关大夫”。

    满头银发的关大夫十分欣喜地说道:“电脑把我看病的经验学去以后,就是我不在人世了,它还可以继续替我为病人服务!”

    如今,“电脑大夫”已经在中国许多医院“上班”,能看各种各样的病。

    在上海,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老中医对“电脑大夫”进行考试。

    那位老中医,已经85岁了。他给“电脑大夫”出了一道题目:“有人胸闷,食欲不振,间作呕吐,生了什么病?”

    “电脑大夫”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在屏幕上显示这样一行字,反问老中医:“舌苔腻不腻?小便黄不黄?大便是否溏薄?”

    老中医一一作了答复。

    很快的,“电脑大夫”用打字机打出了诊断结果:“里寒夹热,内湿。”

    “电脑大夫”还迅速地开出了药方,内有白芍、黄芩、半夏、干姜、竹茹等十二味药。

    老中医看了,眉开眼笑,心中暗暗佩服“电脑大夫”的本领。他当众宣布对“电脑大夫”的考试结果:“这个病例是比较复杂的,但它的诊断、处方完全正确。”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医生们对一位专治黄疸病的“电脑大夫”进行两百多次考试,“电脑大夫”诊断的准确率达97%以上。

    在江苏省常州,一位“电脑大夫”专治慢性支气管炎,能够根据不同症状开出上亿张不同的药方。

    在湖北武汉,一位“电脑大夫”已成为专治急性细菌性痢疾、冠心病心绞痛、肝病、面瘫四种疾病的“专家”。

    科学家们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把当代许多名医的经验加以总结,输入电脑,那么,“电脑大夫”将成为一位“万能大夫”,能够看出各种疾病。这样的“万能大夫”,将会出现在各个医院,给千千万万病人“飞快地”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