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国破山河在,青春草木生...”

    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没有见过国土分裂的现代人很难去体会到当时的那种真切的情感。

    历史有着惨无人道却又惊人相似的时刻,国家虚弱,列强入侵,政,府无能.....百姓流离失所,有些文化或者说有点经济基础的人或者能苟业存活,但是活着却是那么的没有尊严。

    这个年代,因为有了苏阳,华夏人或许都没有体会过那种被亡国灭种的绝望,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八年抗战,也没有经历过各国列强给华夏带来的苦难,更多的,是看到鬼子们像小丑一样在华夏装了下逼,然后被抗联军无情地打脸,最后打到他们的国土上去.....

    很多人乐于看到这种打脸,当然也有些不入流的学者会跳出来,高举着儒家的旗帜,大骂苏阳的不仁.....

    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博人眼球,但是,冒险者,可能面临的是收获,同时谁都知道,这也是要面对着高风险。

    苏阳并没有太多精力去看国内的有些人的嘴“九二零”脸,这种事情,自然由抗联军组建的情报处去处理,这个几乎完全由克隆人组成的部门作风简直不要太粗暴,怀疑,抓捕,审讯,处理,每一个流程都完全按照程序文件一丝不苟地执行。

    在苏阳看来,国内正在处于战后的发展阶段,任何危险的因素都必须在控制之中,负面的东西,能没有的,就尽可能的把它们消除。

    于是,那些文人惨了,无论出发点是什么样,只要发出了不利于抗联军的言论,造成了具有破坏性的影响,这样的案件就必须立即处理,毕竟国内局势已稳,本来撒出去的情报人员很多都已经起不到作用,没办法,无论是倭国还是联合国军,用苏阳的一句话来讲,他们有点不轻打。

    没有了情报打探这样的需求,总是要搞点事情来做的,为数不多的普通人作为这个华夏第一大情报机构的负责人陈细亮其实心里还是背负着不少压力的。

    抗联军太能打了~!情报组织刚刚建立起来,还没有稳固,得到的情报也还有限,但是,抗联军就打来了....经费充裕了,国内的人员充实了,抗联军已经打到国外去了,打到了倭国的本土去了。

    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啊,勾心斗角,只是在伤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现在的情况,是抗联军实力太强大了,情报完全没啥用处啊!

    为了出点业绩,陈细亮只能把心思放到国内的思想整顿上去,开始只是抓一些反动的重点,后面开始变成了言论的引导...

    克隆人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背景,有着什么样的人脉,写过什么样忧国忧民的文章,只要这个时候,在报刊杂志上留下了哪怕一丝对抗联军或者苏阳不敬的话语,那就不好意思了,先来情报处喝个茶。

    在这个文化知识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文人就是社会的顶端,对时势也有些敏锐的嗅觉,很快大家都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

    这些人,说话可谓是完全不负责,如果能吸引人的眼球又不会有什么后果,那么,他们是那种唯恐天下不乱的人。

    如果乱说话,会导致自己下场很惨,而自己又捞不到好处,那么他们会惜字如金。

    情报处的工作才开展没多久,媒体上便变成了一片颂歌,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华夏本来就是在战后的建设,建设,自然都是好的,坏的东西也会体现得非常明显,当然,情报处不是虚设。

    谁敢在哪里偷工减料,谁敢搞事情,只要查正,情报处就敢把谁抓起来。

    收买,受贿?不存在的!即便是最大的头陈细亮敢收哪怕一笔不大的钱,很快就会有人把信息透露给苏阳,系统不是白收积分....

    当然,苏阳也知道不养闲人的道理,情报处的人现在闲得慌的情况他也是知道的,主要是陈细亮这个人太有表现的欲,望,但是怎么平衡这一切,他也是作了一番权衡。

    坐到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压力,那些觉得位于高位就能高枕无忧的人,就是太年轻太幼稚了,没有危机感,不说后面死的就是自己,最起码来讲就已经没什么竞争力了。

    最后,苏阳作出了个决定,陈细亮升任宣传部部长,这个部长可不是平常可见的部长,而是国家级的领导人,往大一点说,是国家的喉舌都不为过,他带走了一部分原情报处的人,在舆论引导中能作出一些贡献的人。

    而之前的情报处人员,除了陈细亮带走的部分之外,剩下的则转化成一个在未来极为重要的职能部门,那就是叫纪检部门。

    纪检,可谓是一个有着传统的部门,与信任无关,是监督执行部门,在明朝的锦衣卫就是属这一类,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后来的皇帝用偏了,没办法,管理人员有时候真的要看天份,皇帝不是谁都可以当好的。

    只是当时的明太祖没看透这一点,看透了也其实没办法,他的子孙品质有点不标准,且不说造反什么的,就连当皇帝玩木匠手艺玩了十几年的都有。

    对于那个时代,苏阳只能说,那是一个奇疤的时代,那个时代的皇帝都不怂,但是却没有把国家搞起来,因为皇帝一直在防着自己人,锦衣卫防得不好,那加个东厂,东厂加了,还是有问题,那就再加个西厂,其实,再往下想,如果明朝能再活个一两百年,或者还会有南厂北厂,甚至是中心厂,西南厂,西北厂...

    但是现在的华夏,苏阳觉得,是需要有一个纪检部门了,圣人,千万人中才出一个,而官员,却是管着数千甚至上万人的,权力,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事情...

    正当苏阳着意在吏治的这个时候,情报处却送来了一个很令他出乎意料的东西.. ........

    要知道,抗联军的发展也有了一段时间,开始,苏阳还处于一线作战的角色,毕竟特种兵出身的他还有着这方面的特长,随后,他就开始离前线远了一些,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自己身上有着系统,而华夏的其他人是没有的....

    到了最后,他就算是远离前线了,因为大局总要有人管控的,而这个事情,别人玩不来,玩得来也不让别人玩。

    信息的传递也一样,开始慢慢分层次了,以前哪怕是一个机枪手嫌机枪在行军的时候不好拿,太重又不好抓,炊事班的人觉得带着个头盔背着个大锅到处跑很麻烦,还被人笑背黑锅带绿帽之类的事情都会传到他耳中,到后来,慢慢的一线的东西已经传不到他耳边...

    再后边,连级,团级的配给问题,火力配置不对等这样的问题也在他的耳边消失,再然后,一些涉及数百数千人的事情都已经到不了他耳边,这种事情,谁也说不上是好是坏,但是苏阳很清楚这一点,如果每天都要去接受这些杂音的话,自己要花费多少精力,这就是领导者的心态,他只能顾及大局,而不是细节,因为他已经管不了那么细....下面有着很多人会帮他去处理一切。

    然而这个时候,从朝险那边传来了一个信息,而这个信息可以直接到达苏阳的办公桌上,这个事情,就可以摆上台面来谈了。

    摆在苏阳桌上的是一封电文,简单来讲,那是一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南宗诗人陆游所写,所有华夏八零九零甚至是零零后都要背的一首诗,没有太多人能体会作者在国破.家亡时的心情,也没几个人能感受到他在写下这首诗词时的绝望,他觉得有生之年都见不到华夏的部队收复失土。

    其实,很多事实都是放在眼前的,无论是百姓还是普通官员,他们都有着雪亮的眼睛,和陆游想的一样,南宋的军队挡不住他们的敌人,蒙古人确实是占领了华夏全境,即便有些地方他们不知道,华夏投诚的将领也会补刀....

    没有人知道,陆游的后人在明朝或者民国的时候有没有在家祭的时候去念叨这些华夏人已经收复失土的话,也没有人在乎...

    这是华夏人的一种通病,习惯了遗忘,遗忘伤痛,所以买倭国车,遗忘了耻辱,所以崇拜倭国人......

    但是苏阳没有,他记得这一切,在亲身体验后,更有着自己的伤痛。

    看到这则电文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中原,不是早收复了吗?

    在苏阳的眼中,中原,应该就是西安一带的地方,怎么到了朝险,这又变了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