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九十七章 朕有仇,向来不喜欢隔夜!

    辽东的游牧部落,如锡伯八部,再加朝鲜,琉球,还有土默特等部,这人数绝对不在少数,全部加在一起,估计弄出个几千来万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手机端 m.</p>

    但是这么多的人,不加以稀释,还是让他们保持原样,那跟原来有什么区别?</p>

    到时候生出乱子来算谁的?难道还要再一次出动大军前去平叛?</p>

    与其这样儿,倒不如把这些人一点点的打散,按照几十个大明百姓加一两个归化的百姓,都迁移出去守边。</p>

    像后世的四大铁一样,这些被迁移了的归化百姓跟原有的大明百姓一起守边,怎么着也算是有一起扛过枪的交情了,再加一代代的婚姻融合,这些人彻底的变成大明百姓也指日可待了。</p>

    这其最大的问题在于例问题。</p>

    一毫升的鹤顶红掺入十公斤的水,估计也是能让人稍微有些肚子疼而已。</p>

    如果十公斤的水掺入了一百毫升的鹤顶红呢?会不会致人死亡?</p>

    没有谁敢打这个包票,所以必须要保证足够多的大明百姓里面掺入足够少的归化百姓,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p>

    至于说什么按照民族来划分,每个人该是什么民族在户籍册子写什么民族?</p>

    不好意思,您是不是不拿俺们当大明百姓看待?既然这样儿,咱们不跟大明一条心,似乎也可以理解?</p>

    所以,当朱聿键向崇祯皇帝提出来再迁移一些百姓的时候,崇祯皇帝把心思打到了这面——先一点点的来嘛。</p>

    朱聿键则是感觉很无所谓。</p>

    自己要的是什么?是人,大量的人,只有人多了,大明开发新明岛的速度才能加快,新明岛的那么多好东西才能弄回来,成为大明的东西。</p>

    当然,大明得到的好处越多,自己这个藩王得到的好处也越多,一荣俱荣的关系,朱聿键拎得清。</p>

    斟酌了一番后,朱聿键才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迁移辽东诸部和朝鲜、琉球等民,臣以为不宜过多,否则易生祸乱?”</p>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这个自然,朕的打算便是二十个大明百姓搭配一个朝鲜、琉球等民的例迁例,而且还有好处给他们。”</p>

    朱聿键感觉自己可能精神面已经有些不正常了——每次听到崇祯皇帝说咱们是一家人或者说朕有好处要给人的时候,自己的心里都有些打颤。</p>

    到底是因为什么呢?</p>

    想不通的朱聿键干脆不再想,和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朱倬纮、朱存机一起陪着崇祯皇帝吃了顿饭之后便老老实实的出宫去了。</p>

    崇祯皇帝则是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那幅巨大无的地图。</p>

    大明现在最大的问题,绝对不是什么天灾,更不是什么人祸,也不是什么外敌,而是人口不够用,藩王不够用。</p>

    天灾再可怕,这种避免不了的事儿也可以尽人力去弥补,其实问题真没有多大。</p>

    如粮食,大明的粮食不够吃,崇祯皇帝可以买,可以抢,总之办法多的是。</p>

    如人祸,大明的百姓们能吃饭,哪怕是能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不会有人想着去造反。</p>

    剩下的某些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造反的家伙们,根本用不着在乎——真当大明几百万的卫所士卒是摆出来好看的?</p>

    至于说外敌,鞑靼人和建奴,还有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会用眼泪告诉你,什么叫与大明为敌的下场。</p>

    所以,到了眼下这个地步,最大的问题仅剩下了人不够用的问题。</p>

    等了好几天之后,崇祯皇帝才等到了匆匆进宫的郭允厚。</p>

    在行完觐见之礼后,郭允厚便直接躬身道:“启奏陛下,京城的黄册已经造好,其他地区的也陆续在造。”</p>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结果怎么样?”</p>

    其实郭允厚不说,崇祯皇帝也知道结果是个什么鸟样儿——真是要个很不错的结果,郭允厚不至于这个时候匆匆忙忙的跑到宫里来未见自己。</p>

    果然如崇祯皇帝所料,郭允厚一脸纠结的道:“启奏陛下,京城有口一百九十五万,天启年间多了七十五万,一次统计之时多了五十万。”</p>

    崇祯皇帝呵呵笑了两声,却也没有在意。</p>

    天启年间的人口普查,记录了有京城户籍的人口数量,一百二十万。</p>

    但是实际,整个大明的京城人口数量远远不止一百二十万那么简单,因为这个数字里面根本没有算那些不是京城户口的百姓,更没有算隐户、逃户、贱籍!</p>

    单单是隐户多出来五十万人算得了什么大事儿,原本在意料之罢了!</p>

    只是崇祯皇帝也没有想到,户部跟顺天府统计人口的速度会这么迅速,连半个月的时间不到已经统计完了整个顺天府的人口。</p>

    但是崇祯皇帝还是低估了隐户和逃户等等的数量,或者说还是高估了大明朝廷的办事效率。</p>

    郭允厚见崇祯皇帝一脸不以为意的样子,干脆咬牙道:“陛下,这一百九十万五口,仅京城之的丁口,还没有算周边诸县诸乡的丁口数量。”</p>

    崇祯皇帝这下子是真的蛋疼了——光一个京城里面统计出了这么些人,剩下的地方呢?</p>

    别说是统计整个大明的丁口了,光是统计出北直隶的隐户、逃户出来,估计都能装满新明岛了?</p>

    彼其娘之,人不够用的问题又要变成人太多的问题?</p>

    还有,这些家伙果然都在想着占朕的便宜!</p>

    没有移民实边给土地的好政策之前,这些家伙个个家里小二小二的,生十个八个都叫小二,现在有了送土地的好政策,连老十老十一都出来了吧!</p>

    摇了摇头,崇祯皇帝才把这个看起来有些可笑的想法甩出了脑海。</p>

    人确实会多出来不少,甚至于等到这一次的人口普查完成之后会突然发现大明的人口已经向着三亿发展也不怪。</p>

    人多了,去打仗,去占领更多的地盘,不能养活得了了?</p>

    反正普查不普查的,人口都是那么些,只是有一部分被加了隐藏属性,自己看不到而已——但是这些人可是实际存在的!</p>

    沉吟了半晌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继续造册,不多大明多出来多少丁口,都继续造册,不许遗露。”</p>

    郭允厚擦了擦额头的冷汗道:“陛下,一时之多出这许多丁口,倘若都要迁移实边,只怕我大明未必有许多地可以?”</p>

    崇祯皇帝笑道:“没有去抢!大明养着数百万的将士是干什么的?不能用他们的刀替大明的百姓来获取更多的土地,朕要他们何用?”</p>

    您老人家说的对,你开心好,惹不起,告辞!</p>

    郭允厚选择了老老实实的依着崇祯皇帝的吩咐办事——自己年纪大了,没必要再瞎折腾,老老实实的听皇帝吩咐办事才是正理。</p>

    至于皇帝陛下所说的派兵去抢地盘什么的,郭允厚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有听到。</p>

    郭允厚出宫了,崇祯皇帝却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地图。</p>

    朕有一句麻卖批想讲!</p>

    光一个京城莫名其妙的多出来五十万人,想必南京城也是一个鸟样,以此类推,到最后每个城市只要多十万人出来,大明能再多出好几千万的百姓!</p>

    再然后,各乡各县再仔细统计一下,自己会不会惊喜的发现多了亿的人口?</p>

    按照一个人分配一百亩地来计算,这些多出来的百姓需要一百亿亩的土地?</p>

    不行,数学老师死的太早,这么大的数字,朕根本算不出来到底等于多少平方公里……</p>

    原本还以为自己地盘挺多,是藩王和百姓不够用的崇祯皇帝突然间觉得自己的地盘又不够用了。</p>

    既然不够用,而且自己刚才也吹过牛逼要去抢,那倒不如好好看看地图,琢磨一下该抢哪块地盘了?</p>

    琢磨了半天之后,崇祯皇帝干脆命人把刚刚赶回京城的朱纯臣和随着自己一起回京休整的张之极等人也传进了宫来。</p>

    等到朱纯臣等人进殿行礼之后,崇祯皇帝便伸手指了指地图对朱纯臣道:“告诉阿敏和莽古尔泰,吉利吉思、亦力把里和土鲁番,在崇祯十三年以前必须拿到手里。”</p>

    朱纯臣有些不解的问道:“陛下?眼下鞑靼尚未彻底平定,原定不是暂时休养生息两年之后再发动攻势?”</p>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道:“不等了,北军休息调南军北,让他们也见见血,总之,时间不等人。”</p>

    朱纯臣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可是出了什么乱子?”</p>

    崇祯皇帝回到椅前坐了下来,然后才开口道:“京城近日里正在大造黄册,成国公是知道的吧?”</p>

    朱纯臣躬身道:“臣确实知晓,家下也已经登记造册,只是这事儿与提前攻打土鲁番?”</p>

    崇祯皇帝道:“光是京城,城里,崇祯十二年的丁口已经达到了一百九十五万,天启年间多了七十五万,一次大造黄册也多了五十万。”</p>

    朱纯臣等人几乎是瞬间弄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人太多,皇帝担心土地不够分的!</p>

    琢磨了半天之后,朱纯臣觉得其实这么搞的问题也不算太大。</p>

    毕竟只是加快一下干掉那些蛮子的速度,北边这些连年征战的卫所该休整的一样能休整,只是调用南方的卫所士卒北,问题应该不大。</p>

    至于说南军是否能适应北方的环境,或者说能不能抗的过去冬天这种南方少见的气候,朱纯臣倒也不怎么担心。</p>

    大明立国之本是用的南军北逐蒙元入朔漠,再来一次又能有什么大不了的?</p>

    算是南方的卫所北方糜烂的更厉害一些,算是南方的卫所不能适应北方的寒冷,那又能怎么样?</p>

    最起码,南御林军和南直隶周边的卫所已经在吕宋和爪哇证明了他们还能打!</p>

    更何况,冬天的时候配发下厚厚的棉衣,难道还会适应不了?</p>

    心来回考虑了一番后,朱纯臣便躬身道:“启奏陛下,若是调南军北,则可以调动浙江、福建、两广、四川等地的卫所士卒。</p>

    一则,这些地方现在都极为太平,平时也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二来,也可以让南方士卒更多的适应北方地形和环境,为以后再往更北的地方征战做准备。”</p>

    崇祯点了点头道:“调哪里的卫所士卒,由五军都督府说了算,朕不打算插手其间。但是朕有一个要求。”</p>

    朱纯臣躬身道:“请陛下吩咐。”</p>

    崇祯皇帝道:“幼军,依此次北征鞑靼例,凡十六岁以者从军,让他们也跟着长长见识。必要的时候,让他们也阵。”</p>

    幼军从组建开始到现在也有些年头了,该是让这些孩子见识一下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了,也只有这样儿,这些孩子以后才能慢慢的改变大明的军事体系。</p>

    因为大明的军事体系现在还远远称不完美!</p>

    朱纯臣则是躬身应道:“臣遵旨。”</p>

    反正皇长子和皇次子离着十六岁还有好多年的时间,用不着他们阵,剩下的幼军较无所谓了——如果皇长子和皇次子也随军出征,朱纯臣自问没有那个胆子让他们亲自阵。</p>

    张之极则是开口道:“陛下,臣请率军去土鲁番!”</p>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道:“不行,京营,还有新军,还有刘爱卿和夏爱卿所部,以及巴特尔所部,都必须留在京城休整。</p>

    三个月后,刘爱卿和夏爱卿带兵回奴尔干都司,张爱卿和巴特尔率部往勒石草原听令。”</p>

    张之极不解的问道:“陛下,鞑靼诸部已灭,只要稳步的迁移百姓往勒石草原,三五年后自然平定,何必再遣大军而去?”</p>

    崇祯皇帝摇头道:“莫思巴图尔汗率千余骑远遁,可是朕朕十万精骑伤亡近四万!</p>

    这个亏,大了!朕的要求很简单,张爱卿和巴特尔率部去勒石草原寻找莫思巴图尔汗,找到他,干掉他!把他剩下的千余骑都给朕筑成京观!”</p>

    等到张之极等人躬身应了后,崇祯皇帝才冷笑道:“朕有仇,向来不喜欢隔夜!”</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