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四章 李白:富家子弟不败家,还是千古奇才

    (1)少年李白学习刻苦,年仅7岁即能吟诗

    公元701年,到底是几月,已经说不清了。但是有这么一段传说,还生动地记录在史书上。有一个美丽的突厥女子,名叫月娃,就在这一年的某天晚上梦到了太白金星,于是后来便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因此,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这一段是瞎掰,忽悠一些文盲的。要是梦到太白金星就能生出李白,那么梦到玉皇大帝不就生出皇帝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白就在这一年出生了,出生地在中亚碎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刚出生的李白,显得特别乖巧和可爱。李白的父亲李客对这个儿子特别喜欢,在外工作回家后,他总会到床边抱上自己的儿子左亲亲,右亲亲,一口一个“儿子乖乖,爸爸抱!”

    日子过得很快,一晃眼间李白就已经5岁了,这一年李客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那就是搬家迁往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并在这个地方开始重新置业。据史料记载,李客从事盐铁生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矿老板、煤老板。因此,从小李白就生活在一个富裕的环境之中,家里不仅有许多藏书供其,还有经济实力得到名师指点。

    少年时的李白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智商奇高的他,在文学上特别有天赋,7岁就能吟诗作对了。有一天,李客带着老婆和儿子在庭院里散步,当看到院子的葱翠树木,似锦繁花,于是便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丈夫吟出两句之后,妻子月娃也接着附和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父母吟完之后,装着第四句被卡住了,都做沉思状。李白看到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还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心里就明白他们是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于是,年幼的李白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便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7岁的李白吟出了这么一句画龙点睛的诗,李客和月娃听了之后非常欣喜,他们此时坚定的认为儿子以后一定大有作为。从此,对于李白的教育也就更加重视了。

    文学青年辞亲远游,送首诗赚到宰相孙女

    公元725年,这一年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常常自比管仲,自夸文学才能超过司马相如,便想出川寻找大好前途。这就像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学到了一身本事,便想去北京、上海、深圳等繁华都市创造,希望打造一片天地。离校时有的学子喝着啤酒,唱着歌,朝着曾经暗恋但又没追到的女友大声喊道:“老子要是混不出个模样出来,是不好意思来见你的!”

    李白当年离家时,或许对着自己的父母,拍着胸脯信心满满地承诺道:“老汉,娘,你儿子李白要是混不出个模样,就不回四川了。”李白的母亲月娃心里那个伤心啊,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他不停地给李白口袋里塞钞票:“儿子,出门在外,别亏着自己,没钱就给家里写信。咱家有钱,你可别节约……”于是,李白的钱包在母亲的“慷慨”下,越来越鼓,越来越胀,不然怎会有后来李白一年救济落魄才子30万钱呢。

    离开四川,李白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远去,李白的内心还是有一些悲伤,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远离故乡后李白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司马承祯,两人会见的地点在江陵。这个司马承祯可不得了,他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能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特别是唐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见到这样一个大人物,聪明的李白肯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于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写“自荐信”,所谓的“自荐信”其实就是写诗相送。

    司马承祯看了李白的诗文,惊叹不已,觉得李白才华横溢。再加上见李白虽然身高不到170厘米,但是挺帅,很有气质。司马承祯对他十分欣赏,并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听到司马承祯的表扬,李白顿时就飘飘然,内心极度膨胀,认为自己真是才华冠绝。于是便写了一篇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极度夸张与修饰。这篇大赋就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除了给司马承祯送诗外,李白还给一个人送了诗歌,这个人就是许圉师。许圉师是进士出身,不仅博学多才,还在唐高宗时期当过宰相。在看到李白赠送的诗歌后,许圉师大加赞赏,那是相当佩服,觉得凭李白的才华肯定大有前途。于是,将自己的孙女许紫烟许配给了李白。这时的李白27岁,成了倒插门女婿。小夫妻在优越的生活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其中李白有一首诗提到当时的情况:“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尽管生活幸福美满,不愁吃不愁穿,出门有车坐,回家有丫鬟伺候,但李白还是想漫游以图功业。随后,他以安州(湖北安陆)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其中包括韩朝宗。

    这个韩前辈不简单,喜欢推荐贤才,而且推荐的人采用率高,都能找到好工作。李白得知这情况,便给韩朝宗写了一封自荐信。自荐信太长,其中信的开头很有意思,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此句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就是,尊敬的韩老前辈,我听说江湖上流传一句话:如果在封万户侯与认识韩老前辈之间选择,那么我们宁可选后者。

    但是,此次自荐信,李白失败了。韩朝宗看了后并没有推荐李白。不过,如果当初韩荆州要真的给了李白区区一个职位,说不准李白就安于现状,老婆孩子热炕头,当个县令空了还常常去峡谷漂流,也就没有后来的名传千古,更不会认识牛逼的人物唐玄宗、贺知章、杨贵妃了。

    (3)以王族后裔自居 走后门进翰林院

    写自荐信失败了,让李白明白了一个道理。找贵人,不能找韩荆州这样的人,官不大,还牛气哄哄,一个小小的市长不仅不给李白回信,还爱理不理。于是,李白辞去亲爱的妻子,再次外出远游,准备到京都长安去混。

    到了长安才知道满地都是大官,小地方的官员是多么渺小;到了长安才知道,满街都是贵族,自己的身世是多么寒酸;到了长安才知道,满城都是豪门,自己的富二代身份只能算小康。

    为了能引起重视,李白首先炒作了自己的身世。他以陇西李氏自居,并称自己是梁武昭王李暠的第九世孙。唐高祖李渊也是李暠的后人,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是李暠的第十一世孙,照这么算李白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有了这一身世,李白在长安与李氏后裔称兄道弟。但是,他常常将辈分搞错。在他的诗文中,他将人家喊兄,但自己的辈分却高人家几倍。再加上,他的名籍并没有进入皇家档案馆。因此,从这一点看,李白是李暠的后代有待商榷。

    不管怎样,李白以贵族身份在长安结交权贵。在他的交往中,有一个文坛大腕名叫贺知章。贺知章这个人很牛,唐诗三百首就选了他两首,分别是《咏柳》、《回乡偶书》。这两首诗在小学课本里都学到过,比如“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句子,很是广为流传。

    李白是在紫极宫遇到贺知章的,当时贺知章的名气比李白大许多,李白对这位老前辈很是仰慕。见到贺知章后,李白立即从衣袖里掏出自己的代表作送给贺前辈“斧正”。贺知章接过李白的诗文,细细一品读,在看到《蜀道难》这首诗时,情不自禁地猛拍大腿道:“我靠,这哪里是人写的啊,简直就是太白金星下凡啊!”

    李白的豪放诗文后,贺知章大为赞赏,心里或许还有些自叹不如。于是,他掏出自己身上的小金龟,叫了一个下人拿出去换了美酒和小吃,两人便一起畅饮详聊,格外尽兴。

    经过贺知章的吹捧之后,李白的名气在长安顿时大响。很多达官贵人都开始和李白交往,并以求得李白的诗文为荣。尽管名气很大,但还是没能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因为,当时的文人要想求官,都必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可能因为想另辟蹊径,想学习姜尚、管仲,通过君王特招直接进宫做官。因此,他一生都未参加科举考试(公务员考试)。

    除了贺知章,李白还遇到了另外一个贵人元丹丘。元丹丘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有些熟悉。在诗歌《将进酒》中,有一段就写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从该诗看出,李白和元丹丘是铁哥们,经常一起喝酒吃饭,看戏聊人生。聊不聊女人就不得而知了。

    那么元丹丘是个什么人呢?他是个道士,并且很有名,并和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关系很铁。由于元丹丘和李白是铁哥们,深知李白的才华,便向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并专程递上了为玉真公主写的《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看完李白的诗文后,与贺知章、司马承祯一样,都是猛拍大腿,竖起大拇指赞赏有加。

    于是,玉真公主回皇宫后,和自己的哥哥玄宗皇帝游玩时,便推荐了李白,并递上了李白的诗歌。推荐内容大概就是:“我认识一个诗人,很有才华。当代少有人文人能匹敌。皇帝哥哥,你抽空可以见一下。”

    公元742年,李白已经42岁。当时李白正在长安某个酒楼喝酒,突然传来了好消息,皇帝玄宗要召见他。于是,李白屁颠屁颠地去见了皇帝。

    当时,皇帝对李白还是不错,不仅给李白办了招待,还让李白坐在了七宝床上。同时,皇帝还亲自为李白调了一碗八宝莲子粥。这样的待遇,李白真是觉得无上荣光。

    带着满心的欢喜,李白顺利成功的进入了翰林院,准备开始他的仕宦生涯。

    皇帝身边的御用文人,是何等小人在进谗

    李白从一介布衣,没有经过正规的公务员考试,直接通过特招手段进入朝廷,工作在翰林院,写文章在金銮殿。这样的例子,在隋朝实行科举制以来,就很少出现过。李白算是一个特例,直接一步到位,当了翰林供奉。所谓的翰林供奉相当于翰林学士的替补。而翰林学士是正三品,属于宰相的后备人才。而翰林供奉又是翰林学士的后备人才,大概是正五品或正四品。李白此时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好歹也能和皇帝经常见面了。

    李白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并有希望官拜宰相,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哪里知道皇帝玄宗仅仅只是把李白当着御用文人,为其写诗填词,供其娱乐。

    比如《清平调三首》。有史料记载,李白正在和三朋好友喝酒,突然皇帝传圣旨找李白去皇宫吟诗助兴。于是,李白便醉醺醺地去了皇宫,这时玄宗正和杨玉环在沉香亭赏花。见李白到来,玄宗便命李白立即开写。这时,李白趁着酒醉,便要求宦官高力士为其磨墨拂纸,又称需要杨玉环斟酒才行。玄宗玩得高兴便准了,李白便即席写就《清平调》三首。一旁侍候的高力士见李白写诗这么快,便说:“放屁还没有这样快呢!”李隆基看了诗十分高兴,赐饮。李白借着酒劲,又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加以奚落。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怎能吃李白这一套,靴是给他脱了,但从此记恨在心。

    后来,高力士将《清平调》中“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这句诗挑刺给杨玉环进谗言,称李白将杨贵妃比着赵飞燕,是故意侮辱她。因为赵飞燕在后宫**,最后被贬为庶人,后自杀。杨贵妃听高力士这么一分析“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后来,玄宗就把李白的官给免了。

    高力士脱靴、杨玉环斟酒,这样的典故应该只是传说。因为,当时的高力士是玄宗最忠诚与得宠的家奴,并且政治品德比较正直。而李白仅仅只是翰林供奉,他没有必要去让高力士脱靴,这完全不符合逻辑。另外,李白已40多岁了,不可能连这么一点基本的政治素养都没有。至于杨玉环斟酒,李白就更没这个胆子了。杨玉环是谁,那是皇帝的女人,李白一个小小的翰林供奉,难道还敢造次?其次,杨玉环当时还是太真道人,也还不可能坏到哪里去,因为没有坏的基础。另外,赵飞燕当时是个良好形象,不比褒姒、貂蝉等,李白写这首诗其实是一种褒义。要真是贬义,当时玄宗皇帝就不会叫人现场作曲并演唱了。

    至于所谓的小人杨国忠、李林甫,就更不靠谱了。当时,杨国忠还在四川过着贫困的生活,靠一个大富翁鲜于仲通资助。因此,杨国忠和李白根本就没有交集。再说李林甫,李林甫比高力士还牛,当朝宰相,并持续当了16年,他就更没有必要和李白较真。另外,唐玄宗算是一个明君,李白既然能常常和皇帝见面,玄宗对李白肯定是了解的。他要真想重用李白,哪里会受到李林甫的干扰呢。

    可能李白的不受重视,是因为他爱喝酒,并常常喝醉。有许多史料记载,唐玄宗很多次找李白,李白都在醉酒中。看来,酒会误事,一点也不假呢。

    进入翰林院一年半之后,李白就被皇帝赐金放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李白必须离开长安,要么是皇帝的因素,要么是李白的原因,总之李白在长安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终不得不挥泪告别京都,远离他的理想平台。

    参加叛军不幸入狱 郭子仪报恩相助

    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外漫游了十多年。期间,他在洛阳遇到了另外两位大诗人杜甫、高适,三人一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直到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虽然李白已经退出官场,但心中还是想东山再起,重进仕途。这时,永王李璘恰好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便应邀入幕。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此受到牵连。之后,朝廷又将李白流放夜郎。面对这样的情况,当时没有几个人敢救李白。其中,已经位居大官的高适也没有进言相救。杜甫有心无力,只写了几首诗表达自己的悲伤。其他的一些朋友,更是不敢发言。这也怪不得高适等,当初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被阉割了下体。前车之鉴,还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

    不过关键时刻,郭子仪出马了。可以这样说,郭子仪的命都是李白给的。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受到唐明皇玄宗的宠爱。有一天,李白在并州地界游玩,忽然一辆囚车奔驰过来,车中有一个囚犯便是郭子仪。由于郭子仪是陕西节度使哥舒翰麾下的偏将,因手下人失火把粮米烧了,罪及其主,法当处斩。李白见到囚车中郭子仪威武雄壮,有大将风度,便拦下了囚车。郭子仪于是借机在囚车中诉说原由,李白听后心中想道:“我平生所结交的英雄豪杰,不在少数,若说到可以足当国士之称的,似乎还只有此人!”李白亲自去见陇西节度使哥舒翰,申述来意,求他宽释郭子仪之罪,哥舒翰素幕李白大名,卖了他一个人情,许郭子仪在军前备用,将功赎罪。

    在听说李白被流放夜郎后,当时身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郭子仪想到李白对自己的大恩,便对皇帝请示希望用自己官爵赎李白的罪。因为郭子仪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帝看到爱将为李白求情,碍于情面,便答应了。李白也因此免诛,后又遇赦。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就写到遇赦的情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代奇才仕途不幸 诗文声名冠绝古今

    这一次流放经历让李白彻底丧失了信心,此时他已届暮年,曾经的壮志似乎再也无法实现。想到这些,李白悲伤郁闷,心情十分惆怅。从公元759年到公元761年,李白在这期间在江陵附近旅游,心中有苦无人诉说。

    公元762年,已60岁的李白生病不得已返回金陵疗养。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不久,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61岁。

    李白一生有三次婚姻,其中第一个妻子许氏,是唐高宗时宰相的孙女。第二个妻子刘氏,是南陵名门之女。第三个妻子是宗氏,是武后时宰相的孙女。李白有三个孩子,长子伯禽,许氏所生,李白逝世30年后去世。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次子颇黎,李白在东鲁时和一女子所生,不知所踪。

    李白的子孙没有传承下去,到他孙子辈就只是女孩,没有男孩了。因此,千古奇才李白没像孔子那样,子孙传到千秋万代,直到现在还有子孙为其供奉着灵位。但是,李白的诗歌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传承了千年,依旧灼灼生辉。如果诗歌届也有皇帝,那么李白将不愧为“诗歌沙皇”。因为,他和杜甫一样登上了诗歌的金字塔顶,夺得了桂冠,并被千万读者所敬仰和怀念。